【欢迎您参与盘中即时聊股】 【我要发表评论】
【字体:小 大】
2008-12-23
在《货币战争》引起的巨大反响中,宋鸿兵从最初的名不见经传到一夜成名,人们开始关注他的经历和背景。1990年,宋鸿兵毕业于东北大学自动控制系,大学毕业后,他做过两年的市场销售,1994年进入美国“美利坚大学”留学。
记者:你当时出国留学想学什么?
宋鸿兵:我当时计划是法学院读法律的,后来阴差阳错,然后学的是历史、教育这方面,后来又学了信息工程,后来又选了很多经济学的课,也学了很多金融学的课,房地产,学了很多吧,大概包括一些数学课,就是涉及比较杂,因为主要我觉得,可能是兴趣比较广泛,还选过一些生物课。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动了写这本书的念头呢?
宋鸿兵:应该说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后,就开始琢磨这个事儿了。
记者:那个时候你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
宋鸿兵:那个时候应该还在读书,当时应该是刚毕业吧,我想想,快毕业了,然后也是时间比较轻松了,然后经常去找一些人聊一聊,去图书馆查一查资料,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记者:为什么你关注这个问题?
宋鸿兵:主要是兴趣爱好。
记者:那研究完了以后,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
宋鸿兵:我的分析就是这事不这么简单啊。
记者:不那么简单。
宋鸿兵:一家或几家对冲基金能够做到这样一种程度,横扫整个东南亚,横扫很多主权国家基金,横扫整个主权国家的金融体系,单凭几个对冲基金,我认为他们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没有这么大实力。我对这个事情一直很怀疑,就是说这就是一种可能是一种基本的方法论的问题,我觉得单个一两个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当时我的直觉就是这样。
记者:为什么你会质疑?
宋鸿兵:因为我觉得我这人跟其他人不太一样的地方,如果有不太一样的地方,我从来不相信任何结论或者任何权威说的话,从小到大都是这样。
记者:那你97年提出一个巨大的问号之后,你准备怎么解决这个巨大的问号呢?
宋鸿兵:这个也就是说,我就是正确提出问题,可能是所有研究问题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说你能不能正确找到这个问题,那么我当时找到了这个问题就是,少数对冲基金不可能做这么大一件事儿,也就是说它的资金供给,他一定有资金供给方,那么监管部门什么都不说,这背后肯定是有一些/我称之为潜规则,那么他能够协调这么多基金联合行动,那肯定他有一条协调机制,和信息传递这样一种机制。那么最后他整个运作非常成功,非常有效率,说明这帮人目的非常清楚,而且做了长期的准备,他不是一个突发其来的一个想法,那么从他的整个这套体系来看的话,他实际上是应该有一个精心布局和精心准备的这么一个做法。
记者:你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但是大胆的设想需要小心的求证。
宋鸿兵:对。
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一些“金融大鳄”操纵市场,狂敛财富的事件给宋鸿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开始关注世界金融市场。在“美利坚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他先后在美国游说公司、医疗、电信、信息安全等行业工作,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宋鸿兵进入美国按揭贷款的龙头房地美和房利美公司工作,他纵深接触到了美国的金融衍生品行业,成为身处世界金融危机漩涡中心的亲历者。
记者:那你在每一次在工作转换的过程中,你选择的目的是什么
宋鸿兵:我想了解这个国家到底怎么运作的。
记者:是跟你要解开你心中巨大的疑问,是相关的吗?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