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参与盘中即时聊股】 【我要发表评论】
【字体:小 大】
宋老师于2009年8月11日上午接受中国经济网的访问,与网友实时互动: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中经在线访谈”。我是主持人王姣雁。对于中国经济网的网友来说,《货币战争》并不是一本陌生的书。相隔三年后,《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也刚刚上市。我们有幸请来了《货币战争》1、2的作者宋鸿兵老师作客中经在线访谈,与我们分享一个着者或者说一个学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世界经济的解读。欢迎您,宋老师。
宋鸿兵:谢谢,大家好。
主持人: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你吃了一颗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但是对于《货币战争》的读者来说,宋鸿兵确实是一个值得解读的人。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先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宋鸿兵和他的《货币战争》。
主持人:正如刚才片中所提到的,究竟是一本书成就了宋鸿兵,还是宋鸿兵成就了一本书?我们想问宋老师一个问题,《货币战争》1在2000年横空出世,对社会的影响是爆炸式的,当时您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了这个作品?
宋鸿兵:其实我写这本书的时候,不可能预知到这本书会有这么多人看。某种意义上写这个书的时候是一种自我抒发,为了把心中的很多想法展示出来。一开始主要通过博客进行系列发表。其实,一开始并不是按照写书的标准模式进行构思的。随着博客和其他网站上引起的争议越来越大,后来才逐渐想到,可以把这些文章集成一本册子,产生了这种想法。最后就变成了大家看到的《货币战争》1这本书。
宋鸿兵:第一本书跟第二本书,如果说考虑到写作背景的话,最大的背景就是在写第一本书的时候,完全是自我的表现,就是自己心中有很多想说的话,或者有一种情绪一定要抒发出来。而且当时考虑到读者面肯定比较窄,可能是对金融或者对经济感兴趣的专业院校的老师和学生才会比较感兴趣,而绝没有想到会有各个领域的普通读者都感兴趣。这是非常令人吃惊的现象。
主持人:就是说在创作《货币战争》1的时候,感觉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情?
宋鸿兵:差不多,应该是这个感觉。
主持人:和《货币战争》2相比,它的创作初衷和写作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宋鸿兵:写《货币战争》2的时候,心情肯定要沉重得多,因为一般来说,一系列丛书,出版业有一种潜意识,就是说第一本书,因为是你已经积累了很多年,放出来一定是最好的作品。2、3、4、5就是逐级递减,各方面也会逐渐下降。第二本书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之下,跟第一本书完全不一样,既然要写的话,它在各个方面比第一本书要有大的超越,否则的话宁愿不做。它承受的心理压力比第一本书大很多。花的时间和工夫也要大很多,包括动用的各种人力、物力远远大于第一本。第二本书的信息含量和它的深度、广度是大大超越第一本的,对于这点我还是比较有信心。
主持人:更用心了。我们也了解到您之前的专业是信息工程。我们知道这个信息工程可能跟经济的关系不是很大。现在您以经济学家的身份作客我们的节目,可不可以这样说,是《货币战争》1奠定了您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地位?
宋鸿兵:应该这么讲,我们都上过大学,其实我大学本科学的是自动控制。我觉得从参加工作以来的感觉来说,大学中学所有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基本上可能只用到百分之一或者百分之十,大概不会太多。实际上你在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要解决的问题,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靠自己学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科学什么专业,似乎不是特别重要,这取决于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和解决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这个实际需求会督促你,会指导你对某些行业进行深入了解。
宋鸿兵:其实不管经济学也好、金融学也好、货币学也好,或者金融历史也好,对于我来说,其中最主要的动因还是个人兴趣,就是说你确实对这个东西感兴趣。一个人他把这个东西当成一种兴趣和当成一种任务来学习,我觉得是不一样的。如果你把这个当成一种兴趣的话,对于你来说没有上班、下班之差,只要你不睡觉,所有时间都会放在这个领域。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勤奋的人,每天会读很多东西,会写很多东西。经过漫长的积累,写第一本书大概用了三年多的时间,第二本书也用了三年多的时间。任何一个人如果用六七年的时间钻研一个话题,钻研一个问题,他没有理由不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主持人:而且我觉得,是不是您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一种看世界的世界观?
宋鸿兵:你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是我深有体会的。举一个例子,学习的一个方法是读书,每个人的方法很不一样。对于我来说,我以前读书,比如说上中学的时候,喜欢系统性地读,就是从第一章一直读到最后一章。但是,上大学之后我改变这个思路,因为我觉得这样读书太慢,读完一本书要一两个月的时间,系统读书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目的性。
宋鸿兵:上大学以后,基本上用了一种速读的办法,我对什么东西感兴趣,我首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在打开一本书之前我脑子里非常明确,我的目的是什么,我要得到什么东西。如果想不清楚这个目的,我宁愿不看这本书。我读这本书之前,我要想清楚,我希望得到什么信息,带着一种很强的目的性。在打开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在读,而是在大面积地扫,找到你感兴趣的话题和领域,专注度非常高,就深入进去,然后再看上下章节,读一本书的速度大大提高,得到的信息量和大脑活跃的程度远远不是被动性读书所能比拟的。
宋鸿兵:特别像我写《货币战争》1、2涉及的阅读量太大了,比如《货币战争》2,我算了一下,大概三年多读了五千多万字,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英文或者其他语种的原文。在这样大的阅读量中间,涉及到上百本家族史、经济史和各个国家发展的历史,包括各种文献。这么大的阅读量,如果按照正常的学习办法,这是信息爆炸,没有办法很好地去处理这么大的信息。所以说我觉得在信息社会中,对于一个年轻人,或者对一个想要做研究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一个能力,甚至说第一能力就是信息处理能力。
宋鸿兵:在读这么多东西的过程中,你首先要明确,你要什么。如果你没有清晰的主线,阅读效率是非常低的,而且也不可能读得下来。如果带着比较明确的目的,像三十万字这样的英文原着,我基本是两个晚上看完。如果是更厚一点的着作,大概三个晚上基本可以看完。
宋鸿兵:基本是在翻书,在翻的过程中寻找你需要的信息。如果没有的话,你甚至两小时,这本书就过了。因为你发现这本书不值得你读,或者没有你需要的信息。但是按照传统的读法,像这样的书,起码要读个把月,对一个人的学习方法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你要做这样大规模学习、搜集和处理工作的话,你的学习能力跟传统的、我们在学校中所学习的精读的学习方法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主持人:您的方法也适合于我们读《货币战争》吗?
宋鸿兵:任何人读任何一本书都可以抱着这样的心态。如果有你要找的信息,就仔细看;如果没有,或者有的人觉得对哪一章感兴趣,这一章可以精读。这取决于读者的兴趣和他的需求。
主持人:从《货币战争》2问世,一直到您预言了金融危机爆发的这段时间。有很多批驳和侮辱性的观点充斥在舆论之中。有人将《货币战争》1和阴谋论等同起来,也有人褒奖、力挺您。您如何看待这两种对立的观点?
宋鸿兵:我觉得这本书得到极端的两极评价是一种荣幸。最糟糕的情况是你提出了观点没有任何人提出质疑,也没有任何人表示支持,没有争议,说明你提出的问题是大家都不感兴趣的问题,或者对所有人来说感觉不是很重要的问题。你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提出问题,如果大家都不感兴趣的话,显然这本书就失去了所有意义。
宋鸿兵:从《货币战争》1、2的情况来看,像《货币战争》1它提出了私有的中央银行和货币发行权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显然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大家都一起关注这个问题,这说明它打中问题的要害。我觉得也无所谓,因为只有这个东西打中了某些人的痛处,才有人跳起来进行反驳。否则的话,如果这个事跟他没有关系,对他来说无伤大雅,他没有必要这么去做,反应过激说明正中目标。
宋鸿兵:对这本书的反对声音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纯属学术性的,比如他反对金本位,我认为这是一种理论探讨,是完全可以的,哪怕语言口气再激烈,都不是太大的问题。还有一些反对的,比如他拿很多其他问题说事,目的是说你人格有问题,攻击人格降低你书的可信度。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是正常的书评,不会这样,应该就事论事,你这个书有那些观点,我们不同意,我们说观点。如果进行人格攻击,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攻击人格是为了降低这个书的可信度。我认为这些人是属于,至少是属于利益集团的人。我觉得西方金融势力对中国已经有了很漫长的渗透过程。我觉得这些人在某种意义上,可能跟这个圈子是有关系的。
主持人:那么您在《货币战争》2——《 金权天下》一书中也提到了“金权”的概念。我们相信,就像剪羊毛一样,金权马上会成为经济学界和互联网上的热词。您的文字表述方式决定了讲故事是您对经济问题关注的视角。是什么决定了您以这样的方式阐述这个问题?
宋鸿兵:郭德纲曾经说过寓教于乐。我说了你都不乐,我教谁去?他的例子非常形象。任何一种思想或者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能为广大读者接受,只是自娱自乐的形式,那就失去意义了。你写这个东西的目的是为了传播一种思想,如果没有人愿意读,这个目的就失败了。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就必须用读者最喜欢的方式进行。读者喜欢的方式不是教科书的三段论的说法,这个非常枯燥,没有人愿意看。我这样写也可以,但是这样写,显然会失去读者。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