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参与盘中即时聊股】 【我要发表评论】
【字体:小 大】
《货币战争》中称美联储是被私人控制的私有中央银行,甚至声称没有美联储,就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这样的论述,质疑者纷纷指责这是经济学常识的错误。
宋鸿兵:有很多人说,比如最近我看到,一个很重要的报纸上登了一篇整版文章,大概就是两三天前,而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金融的一个报纸。这个人就提出来,说什么呢?就是说,这个虽然它是股份制的,但是它不代表是私人的。比如说它这个股份收益只有6%,区区一点点钱,就只是维持公司的运作。
董倩:你怎么看?
宋鸿兵:那么我在这中间我可以反驳他。这些人决定着美国的利率政策的变化,而这些人早于市场其他人知道,这是一个市场先知权的问题,他们凭什么要早于市场其他人知道?而且他们如果一旦是早于市场人,其他人知道的话,这是一个市场先知权,他可以在其他方面获得重大的营利,他不必再美联储的利益上获得营利,这是一个问题。
宋鸿兵:第二个问题,既然美联储是股份制,但是为什么这个股份不流通呢?咱们现在都讲全流通,解禁,大家讲叫解禁。如果你是真正代表,如果按照他们这个逻辑,它是真正代表所有全国老百姓的利益,行,你把美联储股份全部公开化,全部流通化,我也愿意去买美联储的股票,因为这是稳赚不赔的股票。
宋鸿兵:如果它能实现全流通,而不是家族之间的继承,我认为它就是公正的。如果你能满足这两条,这没有问题,我同意,我的观点都是错的,但是如果他说,出于种种原因,这个东西必须要家族继承,必须要只能几家银行拥有,这中间就有问题。你比如说格林斯潘最近写的《动荡的年代》,他中间就讲到了里根和沃克尔,沃克尔是美联储主席,而里根当时是总统,讲到两个人中间的微妙的关系,那么里根多次想去求见沃克尔,沃克尔拒绝见,里根说我能不能到美联储,那个大楼去见见你,沃克尔说不行,我们这儿是中立的,你不可能到这儿来见我。然后里根说,你能不能到白宫来见见我呢,沃克尔我现在没时间,我现在很忙,我不愿去见你,最后两边达成个妥协就是,在美国财政部,那个大楼去见面,是沃克尔最后给了一个妥协的方案,说你要想见我行,我们到美联储大楼去,到财政部大楼去见。这些东西都是一般人读到这儿,可能没什么感觉,但对于我来说,就是说因为你有这样的一个逻辑体系,你会觉得他说的非常非常合乎情理,我听说也是我很好的朋友,他也是国内金融界一个元老级的人物,他说他85年就知道,美联储实际上私有的中央银行,他说他当时咱们国家也是一个金融方面的一个领导吧,到美国的时候,就曾经跟沃克尔谈话,就说你们这个货币政策,需不需要里根总统签字,他就说,他的原话是,沃克尔听了这话脸一下就撂下了,脸色变得很难看,说凭什么是我向他去汇报,应该他向我汇报,但后来这个话说了之后,所有中国人都觉得,参与会谈的中方代表就觉得很震惊,因为我们印象中间,哪有什么美联储的主席,中央银行的行长不听美国总统的话,所以这些东西就是,我们日常,我们接触到的时候,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思维体系,你不会去重视这样的细节,但对我来说,我对这样细节就很敏感。
《货币战争》遭到质疑的另外一点就是它推崇回归黄金为本的货币制度,对于这种主张,一些经济学家却指出这是历史的退步。
董倩:很多经济学家就提出了疑问,因为金本位,毕竟是我们经过的历史阶段,如果要那样的话,我们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宋鸿兵:我这么说吧,所谓历史倒车,不是说现在发生的东西,就一定是代表比过去要先进的东西,/②00:10:52听其言观其行,我认为这个中国老祖宗所传下来的话真是至理名言。一方面我们看到,全球金融好像闹到这个份上了,美国说极端缺钱,欧洲也是极端缺钱,到处都在找钱。可是他们手上拥有着,美国拥有着8100吨黄金,欧洲拥有着两万多黄金,为什么不卖点黄金来募集资金呢?因为我跟很多经济学家讨论的时候,他们说黄金是野蛮遗迹。这句话是凯恩斯80年前提出来的,过了80年,这个野蛮遗迹仍然停留在西方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那么既然你缺钱,你拯救金融海啸需要缺钱,你卖点黄金不就完了吗?你可以用黄金来募集资金,你拯救你的金融体系。他能卖吗?也就是说,如果这些经济学家要跟我讨论黄金重创的问题,我只提一个问题,什么时候美联储,或者欧洲中央银行,把他黄金储备减低,减低到1/4,就是减少3/4的时候,甚至哪怕只减少一半,你再跟我说这个问题我就信,他如果一克都不减少,一克都不卖,你让我相信黄金没有用,我不信,因为中国只有600吨,而他们手上握有着3万吨黄金。在这种情况下,你让我相信他说黄金不重要,我凭什么要信。因为他的理论是一套,他的实际操作是另外一套。这个东西让我产生怀疑。
记者:你怎么看待,这个书出来以后,有一些人对你的质疑?
宋鸿兵:我其实曾经面对过很多非常激烈的反对声音就是面对面的这种激烈反对,甚至几乎到了要吵架的程度,或者已经吵起来了。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件非常非常好的一件事情。就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说你的想法,能够激起这么多人的反对,或者激起这么多人的支持,或者这么大的争议,这个说明一件事情,也就是说你的这种想法注记到了一定的深度,而且波及到了一定的广度,这样的话才会引起这么大的这个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