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参与盘中即时聊股】 【我要发表评论】
【字体:小 大】
去年股市行情火爆,一首《死了都不卖》曾经风靡网络。
的确,在大牛市行情中,死捂某类股票确实能够获取较好的收益。如去年年初如果抓住了低价股与题材股不放,至五月中旬左右出手,收益翻番或翻数倍并非没有可能;印花税调整后,如果看清时势,介入权重股或蓝筹股,到当年的10月份左右,同样能够赚得盆满钵满。可惜的是,没有多少人真正能抓住这样的机会。
股市的涨涨跌跌犹如潮起潮落,其实这也是市场的魅力所在。有人因之实现财富的巨大增值,亦有人因之产生了巨额亏损。事实上,真正能在市场中“畅游”的投资者只有极少数,在大牛市行情时或许绝大多数投资者资金卡上会拉出“阳线”,一旦市场转熊,此“阳线”缩水的成分居多,更多的投资者还会产生亏损,也应验了股市的谚语:七亏二平一盈。
但是,自股指攀上6124点之后的下跌,似乎已经打破了“七亏二平一盈”的铁律。前不久的一项今年以来投资者盈亏情况调查显示,有超过92%的投资者出现亏损,亏损幅度超过50%的投资者亦不在少数。所谓的“一盈”,在熊市的洗礼下,简直就是凤毛麟角。
倾巢之下,安有完卵?面对着持续的下跌,面对着财富的巨额缩水,更多的投资者采取了“守株待兔”的操作方式。任凭股市下跌,我自岿然不动。于是乎,“死了都不卖”再次出现于市场中。
从去年大牛市行情时的“死了都不卖”,到此轮大熊市持续下跌中的“死了都不卖”,个中的意义早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毕竟市场环境不同,投资者的心态已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参与其中者,都在遭遇着被深深套牢的煎熬。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爱。因为股改,一轮大牛市行情启动,从998点一直飙升至6124点,只用了短短的两年多的时间,市场中亦是泡沫横飞;而当市场开始挤压泡沫后,受美国次债危机、国内高通胀以及大小非抛售的影响,中国平安的“融资门事件”点燃了股指暴跌的“导火索”。个股估值亦从曾经的正向泡沫产生了反向泡沫。截止今年10月底,沪深两市的平均市盈率只有“可怜”的14倍,股价遭腰斩的不计其数,更多的个股跌幅高达70%左右。
监管层4月份的救市举措,只产生了昙花一现的效果;9月18日的救市以及其后鱼贯而出的措施,并没有将1800点的“政策底”打造成“铁底”。时下的市场,人气涣散,投资者信心尽失,股指的走势也处于无奈又无助之中。到底什么时候见底?到底何处是底?一切皆成一团谜。
或许被深套的投资者只能选择“死了都不卖”来对抗市场的绵绵下跌了。本质上,一直处于被动与弱势地位的中小投资者,除了“割肉”出局,或者死捂股票,似乎已别无选择。这无疑是他们的悲哀,同样亦是整个市场的悲哀,尽管这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的结果。
问题在于,A股市场自诞生以来,还没有多少家上市公司真正具备投资价值。尽管基金在此前都高举着“价值投资”的大旗,实际上行的却是价格投机之实。上市公司不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投资者只能追涨杀跌以博取差价,并最终遭受套牢或亏损的命运。
当前的市场,金融危机的影响日益显现,大小非的肆虐则更是悬在市场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能妥善解决大小非问题,笔者以为再多的救市都将被大小非的套现所抹杀。巨量大小非对于市场虎视眈眈,已成提振市场信心的重要障碍。不解决这一问题,“死了都不卖”的悲剧或许还会继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