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参与盘中即时聊股】 【我要发表评论】
【字体:小 大】
李兆基甚至公开表示目前在香港投资股票回报较地产投资好,“软性投资(包括股票、外汇及衍生工具)容易赚钱,2005年投资债券回报可观,2006年投资外汇可赚大钱。现在投资200至300亿元,随时有一成回报,赚取20至30亿元并非难事;相反,今天要在地产市场赚30亿元,就相当不容易。”他很快转型,做地产差不多40年,开始转身做金融投资,“软性投资要有大量资金,软性投资近期回报确实理想,但以三至五年为期就较为波动,长期回报未如从事实业般稳定。”他对整体行业的看法相当清晰,相比而言,76岁开始的活跃令人刮目相看,“单看港股每日成交约400亿元,地产每日成交只得4,000万元,两者相差一千倍,你应该知道机会在哪里?”
的确,单从帐面看已见分晓,中国人寿2003年底上市时,四叔只花16亿认购了4.35亿股,三年来已升值70多亿元,劲赚6倍。而2006年恒基地产全年纯利135.487亿元,但撇除物业重估盈余等,基本纯利为52.682亿元,还不如一只中国人寿赚的多。
李兆基一再指出:“香港一定要朝金融方向发展,世界各地也可以发展地产,惟独香港金融市场地位就不容易被挑战,首先香港没有外汇管制,外资今天来明年即可以走,税率又低,有利投资,若再配合未来投资移民,相信香港金融业大有可为。”他认为,香港极有条件成为东方的瑞士,成为有钱人聚居之地,特别是税率低企,远优于欧美,若投资移民推行顺利,他扬言三至五年后,香港将会成为另一个东方的金融中心,届时豪宅、地产价格还会三级跳。
他预期说:未来有钱人陆续到香港定居,豪宅分分钟卖到缺货,香港的豪宅地盘如凤毛麟角,山顶要找一两个地盘也不容易,豪宅最淡时每尺价约8000元,以现在情况,三年后可能升到1.6万元。
李兆基同时传播自己的看法:香港资本市场新股投资方兴未艾,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目前股票市场又未如当年般疯狂,应该有余未尽,即如中国人寿,保险行业盈利较银行佳,国寿应物超所值。
其实香港富豪的动静从他们日常行为可以看到,李超人家族更喜欢走国际化,李泽巨私人收购加拿大航空公司是一例,李家对香港本地投资适可而止,更喜欢发展西九龙等政府扶持专案。
而恒基主席李兆基看好大中国市场,派大儿子李家杰任恒基中国的董事长兼总裁,在中国内地北京、上海、深圳投资地产,二儿子李家诚在香港发展,他说香港地产只会平稳,工业没机会再搞,他只看好金融业,他不时提醒政府应该好好把握并巩固这优势。李兆基指出,投资香港可分为两大范畴,一是硬性投资,如房地产等投资专案、一是软性投资,即纸上投资,如股票、债券等。前者将由上市公司全力进行,后者则由家族基金主力发展。
500亿兆基财经基金出世
2004年12月15日,李兆基以私人基金500亿元成立兆基财经企业,在海内外四出搜罗股票、债券及地产专案,投资的大方向由李兆基亲自掌舵,五名董事中,除了李兆基,还有儿子李家杰及李家诚,妹妹冯李焕琼及恒基副主席林高演。“大约两、三年前,我就开始尝试投资金融股票,以前就由投资银行的基金经理做,后来就自己做。”李兆基透露,2004年前后基金主要认购国企股及投资日本市场。“日本股市,有十几年的沉默期,最近两、三年开始复苏,息口开始有起色。我之前买入日本四大银行股份及垃圾债券,都有1-3倍赚头,例如三井住友银行债券,以前每股只要0.3元,后来升到1.3元。”李兆基买入日本地产股,同时沽空美国地产有关的股票,一边做投资,一边做对冲,获利过百亿元。但他很少说这一段故事,也许香港本地市场基本不关心日本股市。
众人心目中的成名之作当然是投资中国人寿,李兆基透露,现时基金主要认购国企股。2006年3月买入的玖龙纸业,短短九个月间亦翻了近三倍,获利超过四亿元。
自中国人寿后,只要是大型中资股、国企股在港上市,四叔总是积极行动,指挥自己的兆基财经企业,拿着大把现金买入买入再买入,他所到之处都惹起关注,不仅成为中资股风向标,也是香港人心目中的“神”,跟着四叔走没错。
很快,四叔的战利品迅速增加,他买入过平安保险(2318)、中海集运(2866)、蒙牛乳业(2319)、中电国际(2380)、中国网通(0906)、中兴通讯(0763)等不同类型的H股,个个都是行业龙头,都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大好形势。2006年起,中资金融股火爆,他又转投建设银行(0939)、交通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3968)、工商银行,处处都留下李兆基的足迹。
2006年是投资者大丰收年份。香港股市畅旺,每日成交300—400亿元,而国企股更独领风骚;国企指数由年初5300多点,一鼓作气升至年底的8700多点;升幅达64%。到香港上市的中资企业,集资额达2500亿元,较2005年多出1倍。
2006年12月初,兆基财经差不多运行2年,公布持有的中资股有6只,包括中国人寿、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玖龙纸业以及中海石油化学。要看四叔有多少斩获,单从该批股份的股价升多少,便可见一斑,截至2006年12月2日收市止,股价已较当时的招股价急升30%至逾4倍。兆基财经企业整体资产已经从500亿元翻了差不多一倍达到1000亿元。
在四叔身先士卒带领下,香港富豪、企业也凑热闹,纷纷看好内地经济发展,选择性吸纳优质中资股,包括李嘉诚、郑裕彤、新鸿基地产郭氏兄弟、嘉里建设大股东郭鹤年家族、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九仓主席吴光正、合和主席胡应湘及南丰等等。
踏入12月,全民皆说中资股。市场也极度火爆,有17只新股登场,李兆基更为活跃,首选仍然是国企股。大至集资数百亿的四大银行,小至集资30亿的中海油化学等,包括以5000万美元入股中煤,都可以看到他的踪影。中国最大的子午线轮胎专用钢帘线生产商──兴达钢帘线,其发行的可换股债券,认购名单中四叔也买入900万美元。另外中国交通和招金股份,李兆基亦有投资。
12月19日,中国交通建设、锦江饭店及真明丽等三间公司首日挂牌,把炒新股狂潮推向一个新高峰。投资者不计价在市场上狂扫三只新股,令到股价发飙,最夸张的是锦江饭店,刚开市时试过一分钟内,买卖股数竟超过一亿股,升幅更近倍。中银香港网上证券交易服务在买卖盘大军压境下,出现大塞车。当日三只新股的成交额合共占大市的24%,令执成交牛耳的滙丰控股黯然失色,香港报纸大报特报,谓之“股仔不让大笨象”。
但散户再疯狂,与大户相比也还要甘拜下风。在新股的捧场常客中,众多富豪早已名列前茅。尤其是3大地产商,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长江实业主席李嘉诚和新世界发展主席郑裕彤,则成为一众富豪玩新股的领头羊。
这算是典型的“四叔效应”,追随者多到令多只国企股都有数百倍的超额认购,香港股市如虎添翼,气势如虹。“香港巴菲特”、“亚洲股神”、“四叔”名声之大超过常人想像,只要有他的言语、观点,报纸杂志都好卖得多。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