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参与
萃富网(www.cuiv.com)盘中即时聊股】 【我要发表评论】
【字体:小
大】
前瞻产业行业分析师李佩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和发达国家相比,国内激光产业的差距主要包括激光元器件技术方面以及产业化,其中,元器件技术的差距制约了整个激光产业的产业化水平。
王小兴称,在激光设备中,光纤激光设备占到30%~40%,比例也逐步升高。“不过,由于高功率激光器的定价权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光纤激光器占激光设备的成本甚至可能超过60%,比如打标设备等。”
另据业内人士估算,IPG已经占据行业内超过70%的市场份额,直至近年来,以锐科激光为首的激光器公司,逐步生产出稳定的中小功率激光器,才使得这一情况得以缓解。“现在500W的激光器已是中国自产的天下了。”邵火表示。
记者了解到,虽然市场上大功率激光器的定价权依然掌握在以IPG为主的国外企业手中,但国内已有不少自产的大功率激光器,比如上海光机所的1000W激光器。
“目前应用普及型的还是500W激光器,如果生产稳定性通过检验,获得市场认可,未来大功率激光器的价格也将大幅度下降。”王小兴指出,以IPG的中小功率激光器为例,此前在中国市场的售价在30万元~40万元,而自从锐科等公司生产的中小功率激光器通过严苛的工厂环境检验后,导致IPG的售价不断下跌,目前已经跌破20万元。
“高功率激光器的定价权掌握在国外这种局面维持不了两三年了。”邵火对此显得颇有信心。
未来趋势
行业竞争激烈 高功率激光器成“下一站”
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资本脚步的跟随,产业发展到哪里,资本的脚步就会蔓延到哪里。
早在7年前,武汉最大的三家激光企业——华工科技(行情,问诊)、楚天激光、团结激光欲“合三为一”,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的激光企业。然而,盛况却陡然生变,楚天激光于当年底打了退堂鼓,华工科技与团结激光也于2011年“分手”。
截至目前,国内已有上百家激光企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现阶段,对于激光企业来说,苦练内功,埋头加速技术融合才是重中之重。
来自OFweek激光产业研究中心一份报告显示,从激光新趋势来看,以半导体激光器、高功率的光纤激光器、高功率皮秒和飞秒激光器在内的三类激光器将逐步主打市场,进一步拓展激光精密加工的市场空间,完成以前传统加工工具所不能完成的任务。
激光业两大巨头“缠斗”
2000年6月,华工科技(000988,SZ)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第一个以工业激光类产品为主的上市公司。两年后,深圳大族激光(002008,SZ)紧随其后,成为第二家工业激光概念的上市企业。华工科技以生产高端的激光工业设备为主,而大族激光主要生产量大面广的低端激光工业设备,当时,国内形成了华工科技和大族激光引领的激光产业格局。
2007年1月,武汉最大的三家激光企业——华工科技、楚天激光、团结激光决议重组结盟。但时过半年,重组计划陡生变数。楚天激光的提前离场,让原本“三合一”的重组方案,被迫改为“二合一”,即华工科技与团结激光组建合资公司华工团结。维系4年后,2011年,华工科技最终还是把华工团结的51%股份挂牌转让,武汉激光业大重组正式以失败告终。
“如今再看那次并购,我个人觉得,主要是因为技术融合不够,企业整合未达到预期,我更倾向于激光业百花齐放,而不要为了扩大规模或占有市场而并购重组。”OFweek激光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叶启东向记者分析表示。
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华工科技当时能与楚天激光、团结激光重组联盟成功,或许华工科技实力更强。
尽管华工科技和大族激光总部分别位于武汉、深圳,但二者的竞争关系并未因距离而改变。
2011年9月,华工科技正式在深圳成立子公司——深圳华工激光设备有限公司,此举被业内视为两大激光企业的一次“贴身肉搏”,时任华工科技常务副总、华工激光董事长兼总经理闵大勇当时就表示,此番进入深圳,就是要在大族激光的眼皮底下抢市场。
上市后,两家企业频频在资本市场融资。2008年,大族激光融资9亿元,瞄准高端激光工业设备。2009年,华工科技融资4.58亿元,主要投向激光特种制造装备等5个项目。2011年,华工科技再次为“三网合一及3G用核心光器件产业化”等三个项目募投。截至2013年12月30日,华工科技募集资金总额已达到12.5890亿元。
不过,大族激光后来居上。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华工科技营业收入达11.24亿元,不到大族激光营业收入22.92亿元的一半,华工科技净利润5482万元,不足大族激光净利润2.41亿元的四分之一。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正是技术至上、缺乏实业思维、战略上的随意性以及错失发展良机等,使得华工科技的激光行业龙头地位被撼动。
大族激光证券事务代表王琳认为,公司的优势正在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且有较高的产业化比例,“如果一个产品不能产业化,技术是不成熟的,我们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研发什么,然后直接到市场上卖。”
截至目前,国内已有上百家激光企业,呈现出“百花齐放”态势,而在大族激光与华工科技酣战之际,不少中小激光企业也在奋力追赶。
随着光韵达(300227,SZ)、金运激光(行情,问诊)(300220,SZ)分别在2011年、2014年上市,激光行业的双寡头格局开始改变,以深圳为例,除了大族激光、光韵达两家上市企业外,还有联赢激光、光大激光、创鑫激光等非上市公司,全面覆盖激光产业上中下游以及应用产业。
据OFweek激光产业研究中心统计,目前国内激光产业仅有8家上市公司,其中武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