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产业升级催千亿激光市场(附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1/3 17:55:36  文章录入:萃富投资  责任编辑:萃富

  产业升级催生千亿激光市场 国内光谷数量超16个

  近年来,在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激光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各地的“光谷”建设也是遍地开花,业内人士估计,国内的激光产业规模已经达到千亿级别。

  国家也出台了多项扶持激光产业的政策,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部分政策甚至可能降低国产产品的竞争力,政策调整空间较大。《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将从宏观政策、产业发展以及城市竞争等多个角度,全面剖析当前中国激光产业的现状及未来。

  替代传统加工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最近,现在已经成为从国家到地方最大共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各地频频上马激光项目,打造高新制造业基地,便是这一轮产业转型的缩影。

  “我们处于变化前夕,序幕正在拉开。”广东省激光行业协会秘书长邵火称,降低应用方的购置成本,将极大拓展激光的应用市场,使整个激光产业呈“井喷式发展”。

  各地抢建“光谷”

  激光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测算,国内激光产业市场规模在190亿元左右。不过,在曾先后担任大族激光(行情,问诊)(002008,SZ)、光韵达(行情,问诊)(300227,SZ)两家上市公司高管的王小兴看来,这个数字还太保守。他表示,仅国产的激光设备产值即可达到300多亿元,加上进口设备500多亿元,狭义的激光产业目前至少也有近千亿元的规模,如果算上一些只能使用激光技术加工的应用市场,那么体量将更大。

  实际上,目前整个产业规模的体量究竟有多大,尚无权威数据,但激光行业的市场规模正在高速增长,却是不争的事实。OFweek激光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叶启东表示,近几年,随着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激光产业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20%。

  在此背景下,各地纷纷上马激光产业园区项目,希望在这一新兴产业中分一杯羹。最早的“光谷”出现在武汉。2001年,原国家计委、科技部在武汉原有的高新技术园区的基础上,成立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光谷。

  与此同时,深圳的激光产业也在悄然崛起。虽然截至目前仅有区一级政府提出打造激光产业园区等规划,但深圳在大族激光、光韵达等一批企业的簇拥下,已成为继武汉之后国内第二大激光产业聚集地。在邵火看来,深圳激光产业崛起的原因之一是珠三角地区大量的传统加工业,对加工手段的升级需求。

  去年9月初,广州市重启“广州光谷”建设。记者了解到,重启的“广州光谷”把建设目标定为近、中、远三个目标,到2016年近期目标时,光产业产值预计超4000亿元,增加值上千亿元。

  除此之外,长春、上海、温州、无锡、重庆等地也都分别投资建设“光谷”以及激光产业园区,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各地“光谷”、激光产业园已建的和正在兴建的已超过16个。

  前瞻产业研究院资深行业分析师李佩娟告诉记者,从各个地区激光产业企业数量来看,华中地区和珠三角地区聚集了目前激光产业的几大领先企业,在全国的市场地位较高。

  成转型升级首选产业

  激光产业高速发展,与其广阔的应用市场密不可分。根据应用市场所面向的行业不同,下游激光设备市场可粗略分为两类:高功率激光器多用于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机械制造、军用武器等行业;中小激光器、特种激光器多用于激光医疗、轻工业等行业。

  在王小兴看来,激光应用范围极广,每个人的生活都与激光有关,“从手机、手表、汽车,乃至餐具、马桶,都有激光的影子。”激光现在主要应用在通讯、工业加工等,但未来远远不止于此。以清扫国家大剧院为例,清洗一次需花费12万工时,如果将激光应用到材料改性上,将使材料自带清洁功能,仅这一项应用的经济收益就极为可观。

  对于各地政府而言,激光产业既可以成为升级传统加工制造业的手段,如激光切割、焊接等,又可以成为产业转型的选项,如激光医疗等。“将传统工业高新技术化,就是产业升级的具体内容。”王小兴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比如加工制造业,传统金属切割方式精度低、切面粗糙,不仅需要二次处理,而且易造成污染,如果用激光替代传统工艺,一刀下去,切完就可以用,能耗非常低,连原来的十分之一都没有”。王小兴举例称。

  他认为,激光应用的最大意义在于替代和创新。所谓替代,就是通过激光结合计算机控制替代传统制造的手段。“比如手机外壳需要用到刀头,效率低消耗高,我的一个客户一年光买刀具就要100多万元,不如花100万买一套激光设备。”王小兴举例说道。

  所谓创新,就是扩展传统工艺可加工部分,使设计师的产品不受现有加工条件限制。“比如说我在一平方毫米上打20个微孔,每个孔直径80个微米,传统工艺无论采用何种手段都做不到,现在激光就能制造出来。”他继续解释道。

  至于各地为何把激光产业作为产业升级转型的首选,在李佩娟看来,正是因为激光在许多 “明日之星”的产业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比如光通信、军工、激光医疗等。

  政策可操作性差

  不过,国内激光产业现在的高速增长,除了建立在广阔的应用前景之上,还与国内激光应用市场过去普及较差有关。大族激光证券事务代表王琳在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阐述激光产业至少有五到十年高速发展期时,所举的例子正是国内外激光应用的占比相差悬殊。

  王小兴告诉记者,普及差的原因有二:一是观念,传统行业的人变懒了,不愿意改变传统加工方式,所以要有机制倒逼高污染企业出局;二是过去购置激光设备的成本太高,很少有企业愿意买。原来购置一台激光切割机要四百多万元,维修成本又高,除了高端加工企业,别的公司根本不敢用,现在降到一百

[1] [2] [3] [4] [5]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