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绩优公司的把握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关注一些业绩有望出现向上拐点的绩优“新贵”。其次,对于原有的绩优公司应该区别对待。被市场大幅炒作而业绩出现下滑趋势的公司需要警惕,甚至可作减仓的考虑。第三,应该从行业特点、市场相对定价以及近期市场表现等多种角度出发选择潜力公司。
值得指出的是,45家试点股的行情虽然主要是源自股改政策的推动,但与其良好的基本面也有很大关系。根据半年报统计,45家G股公司(不包括清华同方)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同比增长47.82%,高出公司整体主营业务收入增幅近24个百分点;净利润总额同比上升24.39%,领先整体公司净利润增幅20个多百分点;每股收益(摊薄)超过0.15元的占75.6%,而整体公司的这一比例仅为24%。
但就已推出的G股而言,在经过前期的炒作后,估值水平已不具有优势,由于经济前景依然看淡,很难再从业绩方面赋予做多机会,这使后续资金的跟进意愿大大减弱,而前期介入的资金由于获利丰厚,兑现的欲望也非常强烈,这种博弈状态使G股推出后面临较大的抛售压力。截至8月31日收盘,较之G股首日的收盘价,41只G股中只有7家上涨,34家下跌,也就是说,G股真正推出时再参与投资的风险是很大的。从当前的经济环境和估值水平看,G股的内在价值走向尚不具备支持其行情发展的条件,除了少数具有较强的抵御经济周期能力的股票,大部分G股短期内仍以调整走势为主。
绩差公司投资机会分析
自股权分置改革实施以来,由于受股改条件的限制,绩差公司的股改工作成为盲点。两批试点46家公司也仅仅涵盖业绩相对优良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及中小盘民营企业。日前公布的《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对绩差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对于绩差公司,鼓励以注入优质资产、承担债务等作为对价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由此可以判定,在未来的市场发展中,绩差公司只要拥有良好的重组方案,吸引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注入优质资产,使公司业绩有提升预期,从长远发展考虑,流通股股东对重组方案给予认可,对价方案就易于通过。因此,在股改全面铺开之后,绩差公司随着重组的提速,伴随基本面发生重大改观,其投资机会自然显现。近期沪深本地股和ST类个股的大涨即是对股改预期的炒作,尽管其中投机的成分较多,但投机和投资在不同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换甚至替代的。以投机的名义投资,相机而变,实现收益的提升才是硬道理。
统计显示,目前两市2004年年报每股收益不足0.1元的公司多达500余只,其中ST个股近100只。在围绕绩差股的寻宝过程中,宜遵循以下几个条件:1、净资产不宜过高。这样可减轻重组成本,增加重组方动力。2、存在一定产业基础。易于进行资产置换,增加重组成功的砝码。3、非流通股本占比较大。由于绩差公司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均较低,所需要支付的对价水平更高,如果重组方(将成为非流通股股东)想要在支付对价后保持相对控股,非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要比较高,最好应在60%以上。4、地方政府支持。目前上海、深圳和辽宁等地政府对股改的支持力度较大,其地域内绩差公司相应将获得更多的政策倾斜,重组成功可能性大大提高,投资机会也将得到大的提升。上一页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