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参与
盘中即时聊股】 【我要发表评论】
【字体:小
大】
努力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回报 ——大力发展分享蓝筹股红利和良好前景的准固定收益产品 □ 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黄红元 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黄红元 一、当前形势和面临的挑战 自1998年第一只证券投资基金诞生以来,我国基金业发展近15年,目前73家基金公司共管理公募基金1300多只,管理资产近3万亿,成绩斐然。但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 挑战之一,银行、保险、信托等理财行业的后起之秀,虽起步晚,但发展快,短短几年时间规模就超过了我们基金业。到今年三季度末,银行理财产品规模8.09万亿元,信托资产6.32万亿元,保险资产6.9万亿元,基金业占国内资产管理总规模的比重只有十分之一。 挑战之二,产品结构单一,权益类产品占主导地位,固定收益类产品较少,跟踪商品、房地产、贵金属、外汇等产品尚未普及。与投资者的多样化理财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挑战之三,行业投资回报不够理想,投资者不满意。统计显示,国内基金近年收益不仅低于美国同行,也低于国内阳光私募 。即便是债券型的固定收益基金,我国和境外也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债券型基金近三年年化收益仅3.6%,美国为6.7%。 我相信,基金业的同仁们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些挑战的严峻性,并做出了不懈努力。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多样,其中的重要因素是基础产品和市场环境不理想。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上市公司分红机制不完善,影响股票合理估值。股东作为资金提供方,获得相对稳定、可预期的现金回报,不仅是证券这一金融资产的基本属性,也是经典理论中股票合理定价与估值的关键因素。 国际成熟市场经验已经证明,只有建立了有效、稳定的上市公司分红机制,才能吸引以获取稳定分红收益加合理资本利得为目标的长期资金类机构投资者,市场估值才会相对合理、稳健。 欧美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回报投资者主要有两种形式:分红和股票回购。从2004年到2011年,标普500成分股公司总共发放股息1.8万亿美元,同时回购股票价值达到2.7万亿美元。2011年标普500指数股息率为2.12%,今年初至11月中旬约2.45%,但同期宣布的股份回购达2000多亿美元,全年现金回报率预计超过5%。 在成熟市场,公司分红是上市公司的常态,客观上存在一个公司分红的市场基准,因此,对少数成长性高而分红少甚至不分红的例外公司,如苹果公司等,投资者也可参考该基准进行估值,且市场、股东、舆论会高度关注其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形成严格的监督和制约。 在我国,近年来不少上市公司开始积极实施分红政策,蓝筹公司股息率股已达到甚至超过境外市场水平。但总体上看,仍然缺乏稳定、可预期的分红机制,这使得市场难以吸引长期资金和价值投资者,股票估值没有牢靠的投资者基础,导致股价很容易要么过于高估,要么过度低迷。资本市场缺乏长期资金,不仅直接影响了二级市场的定价功能,也对资本形成机制造成不利影响。 没有有效的分红机制保障市场能够合理估值,中小投资者即使波段操作、博取差价,也容易遭遇市场低迷时,深度套牢、损失本金。这是因为,在缺乏长期资金和价值投资者的情况下,价值低估时买入、高估时卖出这一促使股价合理回归的市场机制也就难以发挥作用,市场盛行炒新、炒小、炒差、炒短行为,而中小投资者往往成为“专业炒家”的受害者,导致股市环境恶化。 二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市场深度不够,尤其是缺乏具有较好收益特征的大类资产证券化产品。我国债券市场总体上看不够发达,而黄金、房地产等近年来收益较好的资产类别尚未证券化,也是影响基金业投资回报的重要原因。 此外,风险管理工具不足,缺乏场内期权等证券金融衍生产品。在当前风险对冲机制不健全的市场结构下,整个行业很难规避股票市场整体的系统性风险。 二、基金业:践行股东积极主义,加快产品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人民群众需要一个功能全、效率高的现代财富管理平台。郭主席也指出,基金管理公司应当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加快向现代财富管理机构转型。 要想实现这一转型目标,基金公司可以和券商 、保险、信托等专业投资机构一起,同心协力,发挥机构投资者作为市场估值核心的作用,努力提高基础产品吸引力,为投资者提供可预期的良好回报。 第一,主动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成为负责任、有作为、积极型的机构投资者。 在美国等成熟市场,各类机构投资者,特别是退休基金、公募基金、保险机构等,主动参与公司治理,是市场约束上市公司改善治理机制的决定性外部力量。在我国机构投资者践行股东积极主义,也大有可为。 负责任的机构投资者,会督促上市公司建立稳定的分红和再投资发展机制。作为股东,可通过股东大会在公司章程中明确分红政策,建立稳定的分红预期;对确有需要不分红的高成长公司,可要求大股东、董事会、管理层有充足的理由,并建立相应的再投资考核、评估和责任约束机制。 负责任的机构投资者,还会努力约束上市公司不乱融资、不多融资。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资金来源是投资者的真金白银,公司大股东和高管层应对再融资投向及其收益切实负责。针对现金分红少、再融资金额多、使用效益欠佳的公司再融资,机构投资者作为股东,可积极倡议、主动要求建立大股东及其关联人的回避表决机制,对其再融资形成有效约束。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