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参与盘中即时聊股】 【我要发表评论】
【字体:小 大】
近期阴霾已久的股市出现了或两连阳或四连阳的上涨,截至昨日收盘,上证指数已上涨了21.2%;抄到底者收益颇丰。
瑞银抄了底
此前有报道说,4万亿元方案出台前一周,瑞银已合计有10亿元的净买入,在11月7日,也就是4万亿元积极财政方案公布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瑞银营业部突然加码,当日买入5.06亿元;11月11日,也就是4万亿方案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瑞银再加码增持7.63亿元市值股票。
对于瑞银的抄底成功,有文章认为,这再次揭示了中国股市的可悲境地:每一次的政策出台,都是外资大行们“春江水暖鸭先知”。并因此得出结论:他们并不高明,之所以能够屡战屡胜,唯一原因只不过是他们享有特权罢了。
瑞银等QFII们倒底有没有特权?不得而知,得出有特权结论的文章也说了只是猜测而已。这使记者想起了今年8月20摩根大通的报告,此报告称,中国正考虑一项总金额可达4000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加上灾区重建的6000亿元,总资金将高达1万亿元。摩根大通报告出台当天,正好上证指数大涨179点,涨幅达到7.63%。这也引起市场一片质疑声,认为是有关部门泄露了数据,后来怀疑到某知名经济学家。
股市无“特权”
记者不否认“特权”的存在,人脉关系有疏密,工作性质有不同,社会层次有高低,这可能给相关投资者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带来不同的方式和结果。但是,同样是机构,基金或投行,在瑞银增仓时,中金席位或有的基金却在抛售,不见得内地基金或投行的 “特权”没有QFII的大。再翻看以前的报道,QFII们在今年沪深股市的持续大幅度下跌中并非没有损伤,有的市值损失不小,有的屡抄底屡套;再联想到在2005年港股大牛市起来时的报道,当时摩根大通在中国石油H股股价上涨过程中,先是“逢高”抛出,后再加价买进,看来即使是国际大投行也没有全判断正确的的地方,不然,也就没有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中大投行和大银行的倒闭。
股票市场云谲波诡,风兵草甲,机构之间的激烈博弃,谁都难以用某一所谓“特权”来左右市场,市场的趋势只能是市场各方合力的结果,所有投资人只能顺势而为。所以,在记者看来,在股市内要取胜,“闻道”有先后在次,“术业”有专攻在先,如是而已。
重在识“时务”
这“术业有专攻”即在于投资人自已的判断能力。
这一段时间以来各方面信息繁多,这极大地考验着投资人“术业”的“专攻”能力。“9·18”三大救市政策出台后,本栏有文章认为,降息牵住了救市的牛鼻子;上周本栏又有文章称,不要忽视流动性充裕利好;10月中旬申万桂浩明文章认为,(经济)指标比预期差,政策比预期强,因此预期股市会比想像的要走得好一些;10月底晨报又有关于“国家2万亿铁路投资提振内需”的专题报道。这些据于政策、消息、股市表现、上市公司业绩前景、央行在货币市场的操作和货币市场收益率变化作出的判断,为投资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所以在这个市场中,很难说谁有优势或特权,随着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公开的信息便足以让投资者获得先机;就如在去年高位,政府一再提醒风险,投资者足以获得避险先机一样。
本周股市强烈震荡,周二阴包阳,周三阳包阴,今日又可能剧烈震荡。是机会还是风险,就看投资人的判断能力了。
在这个市场中,识时务者为俊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