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牛市代价 社会财富大缩水
台北股市在创造了全球股市前所未有的3年涨12倍的奇迹后,不论有多少所谓的牛市逻辑,最终还是对抗不了股市有涨就有跌的规律。
这是一场彻底的崩盘,而那些海外“热钱”早已在此之前获利出逃,几乎所有损失最后都由台湾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者来承担。
在当时的那场台湾股灾中,很多人倾家荡产,遭受巨大损失的有庄家和主力,但更多的则是那些散户。由于过分投机,很多股票的股价都远远脱离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手中拿着这样股票的股民,在股灾来临之时,只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资产灰飞烟灭。
文章开头提到的阿城,在这场股灾中输得一塌糊涂,不仅本金全部赔光,还欠了债。想起当时的经历,阿城至今心有余悸。
反思关键词:高度套牢
阿城:遇到崩盘的时候,基本上你之前的东西都没有了。你可能以前一天赚的钱,是你现在两三个月赚的钱,可是你回想那时候,你会想那时候你会觉得,我怎么不见好就收。可是你在当时的时候,你会觉得说,我还想再赚更多的钱,所以没有考虑风险。
跌下来的时候,你会说我之前赚的还算够,我目前应该不用先收场。等到跌到你的成本,或者是你的成本以下的时候,你开始会慌了,到最后你可能跌到剩下你买进的可能一半了,或者是三成的时候,还想着别把它出掉,出掉以后开始反弹。所以基本上股票这个东西,我就觉得不是你在那面做研究就可以赚到钱的。
反思关键词:价值回归
张雅芳:举个例子来说,当时的股王是国寿,现在是国泰金控,当时一年才赚5元,但它的股价被炒到最高1975元,而台泥股价最高306元,本益比也就是股价除以EPS(每股收益),像国泰金控就高达395倍,很多的公司的股价几乎都已脱离基本面太远太远了。
当大盘跌了95%,可想而知,超涨的股票纷纷中箭落马,从高价跌成鸡蛋水饺股,暴跌10倍、20倍的比比皆是。因为卖压如排山倒海而来,很多的股票是每天跌停、再跌停,根本卖不出去。很多人的生活从彩色变成黑白。
反思关键词:融资炒股
今年40岁的阿东在1989年6月开始进入股市,当时台指刚刚冲破一万点大关,正在上演那场泡沫里“最后的疯狂”。因为炒股的钱都是借来的,所以在股市崩盘时,阿东陷入了从所未有的困境。
记者:当时你可以回忆一下,你大概投资了多少的金额?
阿东:我当时大概是500万,那200万是跟家人借的,那300万是跟银行借的。一开始我进去的时候,那时候股市正好的时候,大概是10000多点,我就看有从中获利,所以我也毅然决然地把我的钱都投了进去了。
达到10000多点后一直跌,一路狂跌,跌到5000多,最后到3000多。我投进去的钱就几乎都赔光了。因为那阵子,我在股票市场,在工作方面也不是很努力,所以我的工作也丢了。
反思关键词:纸上富贵
台北股市分析专家:整个台股从一万两千点回跌的过程当中,大家可以发觉,其实我们说涨多了会跌,当时投资也有这样的预期,但是在整个回跌的过程当中,大家没有想到跌幅会有这么深。
因此从一万两千点回到八千,有人开始进行买进,七千买进,六千买进,五千买进,日后是跌到了2485点,可以说是在这中间买进来的时候,整个赚的钱吐回市场去。
当然了,我们说在我妈*******那一代,她们当时的日子过得非常非常的好,但是经过了一泼无量空头的洗礼之后,她们也结束了很优厚的生活,该回去当家庭主妇的当家庭主妇,该去上班的去上班,我想整个在市场里面,高点跟低点的部分来讲的话,大家还是要有风险和困惑的概念。
张雅芳:当时能避开股灾幸运的投资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买有基本面的股票。虽然我们常说涨时重势,跌时重质,但只要以基本面为依归,不贪,不买虚胖股,才是获利赢家。否则,气球一旦被戳破,资产可能就随空气消失了。
F结论 价值投资才是正道
一场大股灾让很多台湾股民认识到,股市并不是提款机。股市泡沫造就了很多短暂的暴富神话,但最后却好像一场纸面上的数字游戏,最终还是两手空空,甚至因此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很多台湾股民在经历这次股灾之后,也告别一夜暴富的幻想,重新回归平常的生活,而认真面对风险、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也逐渐被人们接受。
台北股市的股灾告诉我们,股市的泡沫,无论吹得多大,最终都是要破灭的,纸上富贵终成虚幻。股市自身的规律我们必须遵从,在股市中长期盈利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老老实实地价值投资,挖掘公司的内在价值,寻找被市场低估的股票。
截至2007年7月12日,台湾加权指数收于9354点,至今也没能够收复失地,十多年前的“伤口”一直留到了现在。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