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参与盘中即时聊股】 【我要发表评论】
【字体:小 大】
主力入场后,大多数情况下它会把股价炒上去的。但不能认为主力进场股价就会立刻上涨。主力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拉抬,而跟庄操作也同样需要选择合适的进入点,以达到最佳投资收益。就这支股票而言,最佳的入市点就是图9-2-5-4的最后几个交易日,随后的行情见图9-2-5-5。
图9-2-5-5: CYQ低位密集后的股价大幅飙升
不要认为所有的CYQ低位密集的股票都可以成为大牛股。低位密集也不是100%的股价见底信号。这要取决于股票的长期趋势。在长线向好的情况下,CYQ的低位密集才成为可靠的中线底部信号。因此,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进行综合分析。另外,有时主力也会犯错误,这是跟庄思路的不足之处。 高位密集同低位密集正好相反,股价在相对高点再次发生大规模换手。这时,从CYQ上可以看出当初在低位密集时主力买入的筹码正在变少,如图9-2-5-6:
图9-2-5-6: CYQ的不完全高位密集
图9-2-5-6是CYQ的不完全高位密集。这只股票已经自最低点开始上涨约290%,如此巨幅上涨之后的踊跃买盘常常是散户跟风盘。此时,这只股票的主力已经有了出货嫌疑了。这么高的股价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敢买?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从日成交量上大家都知道一个规律,在股票便宜的时候,每天没有多少成交额,市场也没几个人愿意买股票。股票涨高了反而大家都去抢,最后,到了图9-2-5-7,在高位,全部筹码都聚集到了高位,早先主力进场时的筹码在图上已经全部消失。
图9-2-5-7: CYQ的完全高位密集
其实股市就是这么一回事,在低位公众投资者看坏后市,试图先抛出股票,等再跌一波后再抄回时,股价就不跌了,反而是主力找到了建仓机会吸筹筑底。而当股价大幅上涨之后,市场中的人们希望能抓住最后的获利机会大举杀入时,却给主力创造了出货良机。筹码就这样在低位和高位之间,主力和散户之间换手。在这种主力和公众的游戏中,主力的成功率总是高于散户。做为中小投资者,借助主力的做盘从中获利是一个捷径,但又必须警惕跟庄不成反被庄家所困。 判断主力建仓和出局仅靠CYQ是不够的,还要结合K线的组合形态来看。K线是市场的最基本的信息,其每一阶段的形态总是有明确的市场含义的。尤其是在结合了CYQ之后,K线所显示的股市语言就更容易被理解。象图9-5-4中在底部区,股价的大形态是慢牛向上,再快速打压,再慢牛向上的牛长熊短的行情。这种牛长熊短的形态是主力大量吸筹的典型形态,其中的快速打压也是为了吸筹。主力吸筹所留下的K线上的痕迹不只是牛长熊短,还有次低位横盘吸筹,逆市飘红等多种迹象。 在密集之后,最终确认主力是进场还是出场,以最终的股价突破方向为准。低位密集后主力也可能逃庄,高位密集后主力也会换庄,毕竟市场是复杂的。 以上所说的案例是在特定时期的个股表现及通过CYQ实现的对庄家的理解,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主力建仓拉抬以及出货的手法并不限于一种模式,但无论如何,主力的行为不可能不在CYQ上留下痕迹。CYQ就象将军的作战地图,将军们要在图上的山峰山谷间判断对手的位置以及决定自己的对策。CYQ的出现使得捉摸不定的股市变得清晰透明。同时CYQ也需要同其他指标综合运用方可完成对一只股票的全面分析。
6.移动均线和成本均线CYC
6.1.移动均线的市场含义 要理解成本均线先要理解传统的移动均线理论。传统的移动均线是有市场含义的,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第一,移动均线近似的表示了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建仓成本;第二,移动均线表示了过去一段时间的平均股价,反映了计算期间内市场认可的股票价值和一支股票在人们心里的价位;第三,移动均线滤去了股价的短期波动,是对股价的平滑。
6.2.传统移动均线理论 在使用上,传统的移动均线理论的使用方法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利用移动均线的多头和空头排列可以判断熊市和牛市;第二,移动均线有助涨和助跌作用;第三,当股价远离均线时,均线对股价有吸引作用。这三种作用综合起来就形成了葛兰碧移动平均线八法则。
1.平均线从下降逐渐走平,而股价从平均线下方突破平均线为买入信号。 2.股价连续上升远离平均线之上,股价突然下跌,但未跌破上升的平均线,股价又再度上升时,可以加码买进。 3.股价虽一时跌至平均线之下,但平均线仍在上扬且股价不久马上又恢复到平均线之上时,仍为买进信号。 4.股价跌破平均线之下,突然连续暴跌,远离平均线时,很可能再向平均线弹升,这也是买进信号。 5.股价急速上升远超过上升的平均线时,将出现短线的回跌,再趋向于平均线,这是卖出信号。 6.平均线走势从上升逐渐走平转弯下跌,而股价从平均线的上方往下跌破平均线时,应是卖出的信号。 7.股价跌落于平均线之下,然后向平均线弹升,但未突破平均线即又告回落,仍是卖出信号。 8.股价虽上升突破平均线,但立刻又恢复到平均线之下而此时平均线又继续下跌,则是卖出信号。
根据移动均线理论,当短期均线站在长期均线之上时叫多头排列,表示近期购买股票的人成本较高,新入场的投资人愿意以较高价钱买进原持股人手中的股票,市场处于牛市;反之,短期均线在长期均线之下叫空头排列,表示近期购买股票的人在以较低价格购买原持股人的割肉盘,市场处于熊市。短期均线上穿长期均线叫金叉,表明市场由熊市转入牛市,是买入信号;短期均线下穿长期均线叫死叉,表示市场由牛市转入熊市,是卖出信号。操作上要牛市时持股,熊市时持币;持有牛势股,抛掉熊势股。 均线的助涨和助跌作用是指股价在涨跌到均线位置时往往受到压力和支撑,改变股价短期走势,使股价继续按原趋势运动。其产生的原因在于,市场成本所在位置也就是历史上成交最密集的位置,也是买卖力量较为集中的位置。股价从上向下走到这里会遇到买盘的阻击得到支撑,股价从下向上走到这里会遇到卖盘的阻击受到压力,在没有新的市场力量导致趋势的根本反转之前,这种支撑和压力会扭转股价的短期走势,使股价掉头继续按原趋势运动,这就是所谓的均线的助涨助跌的作用。 当股价远远高于均线时,表示持股者按照现在的股价有较大的浮动赢利,这必然会引出卖盘,给上涨造成障碍,股价相应的要回调或停顿以进行修正;当股价回到均线附近或均线慢慢追上股价时,获利抛压被释放,股价才能轻松上涨。当股价远远低于均线时,表示持股者的亏损严重,会造成惜售,使得股价失去进一步下跌的动能,容易出现反弹或止跌;等股价反弹到均线附近或均线追上股价时,持股者的亏损减小了一些,会引出新一轮的割肉盘,股价继续下跌。这就是均线对股价的吸引作用。 可见,均线理论主要是利用了均线反映市场成本的性质。但移动均线反映一段时间的建仓成本并不准确。比如某日股价无量暴涨,虽然价格涨的很多,但不会造成市场持仓成本的大幅变化,但移动均线则会被大幅拉升。由于移动均线不能反映真实的市场成本,所以,它的作用受到影响。比如,短期和长期移动均线在调整中较容易形成暂时的金叉和死叉,给出错误的买卖信号;在盘整行情中很容易扭缠在一起,失去了指示作用。再如,移动均线所提示的买卖力量集中点也不准,股价经常在均线位置没有得到支撑和压力,而形成在均线上下反复穿来穿去的走势,限制了其使用;用股价对均线的乖离也不能反映真实的盈亏情况,使得判断股价涨的太高太快时指示不够清晰。
6.3.成本均线 成本均线在计算中考虑了成交量的作用,可以真实的反应最后的持股人的成本。5日、13日、34日成本均线分别代表5日、13日、34日的市场平均建仓成本。如某日13日成本均线为10.2元,表示13日以来买入该只股票的人平均成本为10.2元。无限长的成本均线则表示市场上所有的股票的平均建仓成本。 成本均线比用移动平均线作为一段时间的平均成本要准确,所以比移动均线的表现要好。比如,成本均线的多头或空头排列相当稳定,在行情没有反转之前,出现的假交叉要比移动均线少得多;成本均线表现出明显的支撑和压力作用,尤其是34日成本均线和∞成本均线,其支撑压力作用更为明显。 成本均线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成本均线,它是市场牛熊的重要分水岭,股价在此之上,市场在玩追涨游戏,是牛市;股价在此之下,市场在玩割肉游戏,是熊市。∞成本均线的速率相当稳定,相比之下,有限时间的移动均线都有随行情波动不够稳定的特点。∞成本均线的支撑和压力作用很显著,在熊市中可以明显看到∞成本均线构成了一次一次反弹的高点,直到它最终被一轮有力的带量上涨突破,才宣告熊市结束。在牛市中,∞成本均线很难被短期回调打穿,成为明显的支撑;而当股价最终跌破这条线的时候则常常是最后的出逃机会,必须立刻倾仓。因为此线之下支撑力量顿减,一旦突破会有一段较快的下跌,而且以后∞成本均线将开始发挥压力作用,熊市会延续相当一段时间,所以可以把∞成本均线作为最后的止损线。如果以向上突破成本均线为买入信号,以向下突破成本均线为卖出信号,则获利为持股期间成本抬高的部分,这是一个较温和的获利。 34日成本均线也有较好的支撑和压力作用,中等力度的回调一般都无法突破34日成本均线。短期成本均线随价格波动比较明显,支撑和压力作用减弱,但比较起来仍比同时间的移动均线的表现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