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参与盘中即时聊股】 【我要发表评论】
【字体:小 大】
问题在于,历史的经验能否在今日照搬?
细数巴菲特历经的两次危机,“1987年股灾”,从现在看来更多是一次偶然事件,当时的美国实体经济根本就没有出现危机。事实上,美国股指在1988年就已经恢复到股灾以前水平,并开始了90年代的一段黄金岁月。
2000年网络科技股泡沫破裂,但在格林斯潘的持续降息的调控下,美国实体经济反而是迎来了繁荣(即使现在对持续降息政策已经有所质疑),“但此次的金融危机已经是渗透到实体经济,并将持续影响美国的消费体系,而恢复将是一个很长的时间。”
“而当遭遇真正意义上的、类似1929年的经济衰退时,即使是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在那次股市持续低迷中,也遭遇了几乎破产的危机。”
上海睿信投资董事长李振宁则并不愿意将如今的金融危机与1929类比。
他说:“1929 年没有凯恩斯主义,当时危机是建立在市场万能的理论上,过分相信市场的自我修复功能。但现在形势已经不同了,发达国家政府平抑经济波动的能力已经大大提高。现在去评论巴菲特看对看错为时过早,因为股市从历史的角度看永远都是上升的。”
追随者的反思
慢即快,少即多。
打开李驰的博客,跃然纸上的除了其一贯的投资相对论的论调,还有巴菲特的新书《滚雪球》的特大封面。
对于巴菲特价值投资,李驰没有掩饰其作为信徒的虔诚。在11月27日,李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记者所提出的针对巴菲特一系列的质疑不以为然。
在李驰看来,巴菲特的投资不存在“抄底”的概念。“如果符合安全边际和自己的价值评断标准,如果可以用4毛钱买1块钱的东西,为什么不投资?”
早在8月初,上证综指接近2700点左右时,李驰就开始大举建仓A股,尤其对金融股青睐有加。
“它们业绩透明,穿着得太暴露了。”
“我们所建仓的公司,永远的都是蓝筹,永远的都是最优秀的公司。因为只有这样,即使是被套,也还是安全的。”当时的李驰,回答记者时仍是表现得意气风发。
但在12月2日,李驰的博文更像是对其一直所坚持的理念的反思:“等待是价值投资的精髓,但如何等待何时出手真需要终身学习!”
“今天回头看,在去年下半年绝对贵的市场买相对便宜的资产一样形成巨大潜在风险。飞逝的时间是让一切风险释放的催化剂。绝对高的安全边际,是一切投资的绝对生命线。现在这一刻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一份资产究竟多少价格算是便宜?”
在博文中,李驰对于前期暴跌的海通证券感慨良多。“ 热闹的市场大大打折卖的东西有人抢,海通增发,钱少还买不到,但事后证明它们一点也不便宜;冷清的市场,优质资产在市场已经打折卖了,但更多的人依然在等更便宜更安全时再出手。而且市场冷清时出手被套几乎是没有人幸免。”
而在博文结尾,李驰更是少见的透露出其在当前熊市中的谨慎。“不断犯错,也似乎已经成为市场与我们自己的常态。但在市场上永远不要犯致命的错误,留得青山在,一定有柴烧。”
在另一私募名家李振宁眼中,巴菲特的操作模式则不是其他人能够模拟的。“从他的资本来源上说多为自由资金,伯克希尔本身是上市的投资公司,不存在其他机构时刻要面对的赎回问题,所以再长时间的等待都并非完全不可接受的。”
而对于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李振宁表示,“巴菲特的神话诞生在一个属于美国的世纪,他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但这个时代也许正在发生变化。我同意索罗斯的判断,二战后60年的全球牛市已经结束。而随着企业生命周期在缩短,股市波动也将加大,投资者也将面对新的问题与困难。”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