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参与盘中即时聊股】 【我要发表评论】
【字体:小 大】
赌神理财
人们在某一价格买入某一只股票时都是因为认为在这个价格这个位置买进的话很可能赚钱,那么凭什么认为自己能赚钱呢?是因为前面有赚钱的例子。所有的投资行为,技术分析都围绕着这个“例子”进行的。只是人们对“例子”的研究深度不同,因此有些人赚钱有些人亏钱。
新手篇
我刚入市的时候是1996年末97年初。1996年下半年有过一场牛市,那时候我上班的路上旁边有个证券公司,每天在证券公司门口人山人海,停放的自行车不计其数,很多人笑容满面,我想肯定是股市火爆起来了,肯定很多人赚钱了,这时候“例子”的表现形式为笑容满面的人们———赚了钱的人们。
我买了一张证券报看了一下,哇,好多股票当天涨了1000%,800%(当时我不知道那是新股上市首日的涨幅),这不是金矿吗?我得赶紧炒股!后来打听到入市资金不到10万元就不给开户,那个心急啊,这不是挡我的财路吗?我哪有那么多钱啊,在惶惶不安和焦虑中度过了几个月,当时我的心情大家可能都理解,真是很难受。每天都想怎么才能开户。终于打听到消息,5万元可以开户(很久后的后来才感悟出因为股市进入下降阶段,所以证券公司放下架子让5万也开户的),我就到证券登记公司排队几个小时终于拿到了股东卡,然后到证券公司开户,开始炒股了。
记得我头一次买入的股票是“金泰发展”,现在这只股票已经重组改名了,在报纸上大概看了一下它的k线图,已经涨了很高很高,于是第二天电话委托,就像盲人摸象似的买了个金泰发展。下午股市快结束前我打电话查询了行情,大跌,亏了3000多,第二天再亏4000,割肉,没商量的,我是短线派,不会捂着的。
虽然刚入市立即挨了当头一棒,但我毫无失望,还是信心百倍,我会很快发财的,好多股票不是一天涨了几倍吗,再买别的股票。这样反复买卖中亏损越来越大,记得那时候一次买卖成本好像是1.2%,此后不断把工资投入股市,大家可以预测到往后5年我的悲惨人生,不堪回首的往日。在这里写一些题外话,当时我在一家有300名员工的外资公司上班,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老板的肯定,在公司的地位基本上是一人之下众人之上,出门有车,买烟抽都能报销,工资待遇也远远高于很多同龄人,我如果把用在股市的干劲儿花在别的地方提高自身能力,节省花钱,把赚的钱都存起来的话,到了30岁的时候可能用其他方式开创事业了。
还有,我记得大概1997年末中兴通讯上市了,当时价格是23元,盘子是5000万股,我研究后发现这只股票前途不错,我用6万以19元多的价格满仓买了,之后反复思考了很多,就是要不要长期投资?后来还是赚一点后跑了,如果我一直没卖而且不断加仓到了去年最高价时卖掉了的话现在我也很有钱了,大家可以打开看这只股票就知道我能赚多少。
希望新股民特别是20多岁的年轻人们从我的经历中得到一点启发。
老手篇
虽然在股市反复亏钱,但从来不失去信心,心里想早晚我会研究出来好的技术,以后肯定很有钱的。追涨停板,买形成两重底的股票,买形成三重底的股票,买沿着5日均线上升的股票,尾盘买第二天卖掉,买什么金叉形成的股票等等。因为这么买可能赚钱,确实从k线上能看出来前面有很多例子说明能赚钱。这时候“例子”的表现形式为k线的技术形态,但这么做有时候能赚钱有时候亏钱,赚赚亏亏,浪费青春浪费钱财,怎么研究也研究不好,中国股市是绝大部分时间段里都处于熊市状态的,长期盘整或长期下跌,最要命的是不能做空赚钱市场上能赚钱的机会很少很少,但很多人是职业股民,这些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在熊市中也不断进行买卖,还有一些人因为前面亏钱了,所以为了捞回本钱无奈地继续踏上这不归之路。有点技术者无法忍受长时间空仓等待,有时候明知很冒险还是买进,结果又雪上加霜。很多人虽然每天废寝忘食地研究,每天拼命地翻着1000多只股票查找能赚钱的线索,发现了一些自认为能赚钱的规律,第二天买入,但很快发现又买错了,这样反反复复经历挫折后资金所剩无几,终于感到绝望。
高手篇
经历无数次失败后,反复研究各种能赚钱的“例子”后终于研究出来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很不错的赚钱技术,通过实战证明这套技术确实管用,新的人生开始了,别看我现在只有少得可怜的一点点钱,这个钱不久的将来很快变成10万,50万,100万……在投资市场不怕你本钱少,就怕你没技术,技术决定一切,技术决定命运!
股市成了提款机,生活如此地美好,眼光也高档起来了,买东西不问价钱喜欢就买,自己一个人吃一顿饭吃掉200元,将来还得买别墅,娶个美女老婆……哈哈,相信很多高手刚开始都经历这样的喜悦。
但是,不要高兴得太早,还有严重的挫折等着你呢,你只不过是刚刚步入高手行列,只是初级而已,还有神仙级别的高手呢,叫做赌神。大家现在该知道了吧?我为什么把自己取名为赌神,我现在不是赌神,我的理想是成为赌神,哈哈。
只有用正确的方法把市场上存在的那些能赚钱的技术形态(能赚钱的例子)研究透,并用铁的纪律约束自己,才能掌握一套属于自己的赚钱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