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参与盘中即时聊股】 【我要发表评论】
【字体:小 大】
传统的IS-LM模型抽象掉股票市场对商品、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这在证券市场欠发达、市值规模小的情况下是合理的。但随着证券市场市值规模的日益扩张,势必会对商品、货币市场的均衡产生显著作用。就商品市场而言,股票市值扩大、股价上涨,将使居民名义财富拥有量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下,这将导致人们消费需求上升,从而产生所谓的财富效应;另一方面,股票市值和股价上涨,企业资产市场价值和重置成本的比率(即q比率)过高,企业就会扩大实际投资,从而刺激经济中的投资支出。消费需求和投资支出上涨,将驱动总量经济增长加速,供给扩张,直至达到新的均衡。从货币市场角度来看,正如我们在前一部分所分析的,股票市场市值和价格的膨胀,交易量扩张,将通过财富效应、交易效应等途径增加对货币的需求。这时如果货币当局相应地增加适量货币供应,那么股票市场带来的货币需求上升就不会对实际经济部门(收入、物价)产生什么影响,股市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均衡得以继续下去,但如果货币当局仍坚持不变的货币供应,那么股票市场的持续扩张所产生的货币需求将从实际经济领域“吸”走部分货币,从而导致实际经济交易所需的流动性短缺或流动性成本升高,实际经济活动水平下降,增长减退。这种经济减缓如果持续下去,将降低投资者信心,迟早使得股票市场的扩张得以遏制,从而强制性地达到新的一轮均衡。
如果考虑到上述因素,我们可通过引入股票市场变量,得到一个修正的IS-LM模型或总量一般
式(4.4)表示修正的商品市场均衡条件,与式(4.1)含义类似,只不过在决定总需求的因素中引入了股票市场变量,因为股票市场通过财富效应、q效应与总需求量正相关。式(4.5)为修正的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其他变量的含义与式(4.2)一样,但增加了一个股票市场变量,因为股票市场价格或交易量通过财富效应、交易效应与货币需求正相关。
结合式(4.4)、(4.5)进行简单求解,不难得出:
从式(4.6)中可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股票市场(q)扩张要对实际总量经济(y)产生正向刺激作用,必须满足 (4.7)
也就是说,股票市场的收入弹性(C2)与利率的货币需求弹性(e2)之积要大于利率的收入弹性(b2)与股票市场的货币需求弹性(f2)之积。
为了检验我国股票市场是否对实际总量经济具有刺激作用,我们首先须通过对方程式(4.4)。(4.5)进行回归,得出c2、e2和f2。修正序列相关后的回归结果如下(这里变量均为剔除物价因素的实际变量,样本为1993年王季度一2000年3季度对个数据):
由此可得出 c2=0.042,e2=0.074,h2=0.087,f2=一0.033,从而:
e2c2=0.0031,b2f2=0.0029,e2c2略大于b2f2。
根据式(4.7)条件可知,中国股票市场与实际总量经济的关系并非如有人认为的是负相关,股票市场对实际经济还是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如果没有股市的拉动,近几年实际经济表现可能更差一些),不过作用大小的确很有限。
但更不容忽视的是股市方面存在的问题,即股票市场扩张衍生的交易货币需求(表现为f2)没有得到相应的货币供应增量予以满足,从而导致实际经济领域流动性不足,缺乏宽松的货币刺激,增长乏力;而股票市场对国民收入应有的直接刺激作用,如财富效应、q效应等因种种制度、政策因素,迟迟没有得以充分发挥(表现为c2偏低)。
我们在第二、三部分的分析中知道,我国股票市场发展扩张的确对货币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增量需求。然而人们对这种货币需求并未认识到;即使在学术界也只有少数人主观直觉地有所意识,而货币当局则停留在收入型货币数量论(MV=PV)基础上,仍然并将继续根据GDP增长目标、物价控制目标及某个一定的货币流通速度变化水平(如每年下降3-4%),来规划、制定货币供应目标(戴根有,2000)。由于这种货币供给政策忽视了股票市场的货币需求效应,相对其要达到的目标(如GDP增长率)而言是不适应的,从而影响其目标的实现。近几年在国家采取种种扩张政策下,我国经济迟迟未能启动,货币政策的GDP增长目标屡屡落空,这与货币供给的相对偏紧是有很大关系的。
另一方面,股票市场本身对总需求应有的刺激作用(如财富效应、q效应等),因种种原因,发挥受阻或滞后。股市的财富效应认为股票市值上涨将会增加人们拥有的财富数量,从而刺激人们消费。但如果消费者具有较高的风险偏好或者很小的时间偏好,那么在名义财富增加的条件下仍不会增加消费,而是继续投入股市,希望财富进一步增加,从而使得财富效应难以发挥或延迟发挥。在某些时期公众普遍出现非正常的风险偏好或时间偏好是常见的。就前者而言,历史上各时期世界各国不断发生的金融泡沫和金融危机便是明证。就后者而言,当前日本经济即是一例,由于居民对未来预期太差,居民对未来收入的贴现值大于当期值,利率趋于零甚至为负值,消费、投资需求极度低迷。从我国目前来看,普遍的风险偏好和时间偏好并未极端不正常,但由于对国有企业、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种种体制改革前景的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从而阻碍或推迟了财富效应的正常发挥。从q效应来看也是如此。如果企业在q比率增长的情况,仍不想进行实物投资,而是把从股市“圈”来的钱重新通过种种途径又投入股市,那么资金就会滞留在股市,而不是通过股市配置到实际领域,从而阻碍或延长了股市对实际投资应有的促进作用。企业之所以不把资金投向实际领域而是投入股市,同样是由于风险偏好、时间偏好的关系。在中国这种特定的环境下,还与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体制的治理结构有一定关系,在现有国企体制和治理结构下,企业经理人具有一种短期行为,而且由于风险收益的约束不对称(通俗地讲,赚了钱有人来分享,亏了钱无人来负责),他们更愿从事高风险的短期投资(如股票),而不愿从事长期性实物投资。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为了实现股票市场对总量经济的良性互动关系,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建议可供考虑:1.充分认识到股票市场的货币需求效应,在定量分析基础上,把这种效应纳入货币供给规划的制订中,使货币总供给与货币总需求相适应。2.疏通股票财富效应、q效应传导的途径,使其及时有效得以发挥。这里既可以从完善体制改革、提高国企治理结构等方面考虑,还可从加强监管方面来着手。我们建议对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过分地直接炒股予以必要限制,例如实施比例限制,对其交易、投资收益加大征税力度等,限制资金在金融领域“空转”。3.从长远来讲,改善实际投资环境,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股票市场与总量经济良性互动最根本的基础。政府一方面要强化住房制度改革,推进教育产业化,建立和完善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和心理预期,提高公众的时间偏好。此外还应强化证券市场监管,改善实际投资环境,降低公众的风险偏好。只有在公众正常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下,股票市场对实际经济的促进作用才能得以有效发挥。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