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参与盘中即时聊股】 【我要发表评论】
【字体:小 大】
弱阻碍了大豆产业的技术进步,使我国逐步丧失了大豆种植产业发展优势。 二战后,美国由于国内食用油缺乏,开始大规模种植大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将转基因技术应用到大豆育种,删除了不良性状,大大增强了抗虫害能力,大幅提高了单产。阿根廷大豆产业的发展除了得益于其适于大豆作物生长的土地资源外,更为重要的是1990 年以后阿根廷迅速采用免耕法栽培技术种植转基因大豆,使得平均成本至少降低了20%。 相对于进口转基因大豆而言,我国传统大豆主要表现为两大劣势:一是我国大豆单产较低,2005-2006年度大豆单位面积产量为1.70吨/公顷,仅为美国的58.4%,为世界平均单产的72%;二是我国大豆出油率低, 为16%-17%, 转基因大豆的出油率则可达到19%-20%, 两者差2-3个百分点④。较低的单位面积产量意味着较高的单位生产成本,而低出油率则意味着高压榨成本,此外再加上高昂的流通费用,我国大豆种植产业便逐步丧失了竞争力。 三、我国从当前大豆贸易格局中显著获益 目前,我国大豆主要用途是满足油料需求,用于食用油脂加工,并不涉及口粮需求。因此,相对于稻谷、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而言,大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相对较低,对于这一产业我们应按照市场原则配置资源,根据资源禀赋优势发展自由贸易,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在大豆产业国际贸易加工格局形成过程中,我国获得了显著效益:节约土地资源,满足油脂需求,促进技术进步,形成油脂加工中心。 1.节约土地资源 在总耕地面积有限的约束条件下,通过进口大豆却可以做到既增加供给又节约珍贵的土地资源。以2009年为例, 我国进口大豆4255万吨, 以我国当年的大豆单产每公顷1.62吨来计算, 我们需要增加2626.5万公顷耕地,而2009年大豆耕种面积只有1195万公顷。 此外,我国4种土地密集型的粮食产品中,大豆种植业更为“耗费”土地资源,更具比较劣势。据统计,我国一公顷耕地的单产,水稻是6.26吨,玉米是5.29吨,小麦是4.28吨,而大豆仅为1.70吨。由于大豆相对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等高产粮食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低,尤其是与同为饲料原料,具有一定替代性的玉米相比单产更低,仅为玉米单产的1/3,因而其发展受耕地制约更为显著。出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考虑,通过进口大豆“解放”出稀缺的土地资源来生产更为重要的玉米、稻谷、小麦显然是明智之举。 2.满足油脂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植物油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进城,持续推动植物油需求增长。1990年城镇人均每年消费6.4千克植物油,2009则是人均消费9.67千克,增长了50%。4大跨国粮商进入我国油脂加工产业大大增加了油脂供给,使我国公众以低廉的价格获得优质的植物油成为现实。 3.促进技术进步 开放大豆市场在保障食用油需求的同时,更加促进了国内食用油生产工艺的进步,提高了国内食用油消费的档次,告别了劣质“洋油”“土油”时代。目前,在大豆加工工艺等很多技术领域上,我国已经处于世界前列,尤其是在“黄曲霉素去除技术”上的成就,提高了食用安全程度。此外,跨国粮商先进的管理物流模式(如信用证方式)具有良好的外溢效应,加速了我国大豆产业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 4.形成油脂加工中心 由于旺盛的油脂需求和低廉的企业建设成本、人工成本,我国涌现出一批大型油料加工企业。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1家日处理油料为6000吨的大型油厂,其中5家在中国, 即江苏张家港东海粮油( 12500吨/日)、广西防城港大海油脂(7500吨/日)、河北秦皇岛金海油脂( 7000吨/日)、连云港益海油脂( 6000吨/日) 和河北三河汇福粮油( 6000 吨/日)。 2000-2008年期间,中国大豆的日加工能力增长了4.3倍⑦。截至2008年底,我国大豆日压榨能力超过500吨的加工厂有150家,日压榨能力为26.3万吨,年加工大豆能力超过7900万吨,加上日压榨能力500吨以下的加工厂,年加工大豆能力超过8700万吨。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油料加工能力最大的国家。 &nb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