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产业观察:我国大豆产业贸易格局的演变及市场影响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0/21 17:12:39  文章录入:萃富投资  责任编辑:萃富

粮油博客分享QQ空间分享腾讯微博分享近年来,随着我国大豆需求快速增长,国际粮商纷纷以绿地投资、外资并购等方式加快了对我国大豆加工业的投资步伐。但学界对外资进入我国大豆行业却多数抱有疑义,大豆产业已被形容成为“外资入侵的恶果”和“盲目开放的教训”。“目前大豆产业正陷入被外资"全面掌控"的境地,外资基本完成了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在控制了中国大豆60%的实际加工能力后,国际粮商同时控制了中国大豆的进口,ADM、邦基、嘉吉和路易路达孚4大粮商已经控制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海关总署更是于2008年11月预警:“外资企业在我国粮食领域的控制力正在加强,企图垄断国内非转基因大豆的市场”。

    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大豆净进口国,以及外资掌控大豆加工业已是最明显的事实, 也是当前争论的焦点。本文试图从国际贸易理论出发厘清当前大豆产业贸易格局的成因,并客观阐述其对我国粮食产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近年来我国大豆贸易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油脂需求增长的拉动,大豆进口持续攀升。1996年我国首次成为大豆的净进口国, 2000年进口1041.9万吨,到2009 年进口量更达到4255万吨,十多年时间大豆进口量激增近40倍,进口量占到全球大豆贸易量的45%以上, 而出口量则不到1%。

    与此对应的,我国大豆的自给率持续下降,从2000年的60%降到2009年的26%。

    然而,大豆产业发生的另一变化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即在大豆产量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我国大豆压榨能力大幅提高,2009-2010年度已达4450万吨,超越巴西和阿根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大豆压榨国。

    二、当前国际大豆贸易格局的成因

    成本是衡量一国或地区某一特定产业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的核心标准,我国成为大豆净进口国的重要原因是国产大豆价格高于进口大豆价格,目前每吨国产大豆平均高于进口大豆价格150-200元。而稀缺的耕地资源、相对落后的研发能力以及高昂的流通费用则是国产大豆价格相对高昂的成因。

    1.稀缺的耕地资源束缚了大豆种植产业发展

    大豆是典型的土地密集型产品,我国的土地资源禀赋是大豆种植产业最大的约束。200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统计年鉴显示, 我国可耕地面积为1.37亿公顷, 人均仅有0.11公顷, 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仅为美国的1/6、阿根廷的1/8、巴西的1/3,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耕地总量和人均量仍将持续减少。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一国在某一特定产业内生产要素禀赋的相对稀缺必然导致该产业产品价格的相对昂贵。我国人均耕地资源的稀缺是国产大豆价格高于进口大豆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人均耕地资源的稀缺导致了大豆生产方式的小农经济格局:农户种植规模较小,户均仅有1-3亩。与此相反,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国都采用大规模的农场机械化生产方式,其生产规模远远超过我国。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国的大豆生产成本更为低廉。

    2.薄弱的研发能力辜负了“历史”与“偶然”

    保罗路克鲁格曼认为贸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历史”和“偶然”埋下了区域分工的种子,而规模递增收益则不断强化着既定的贸易格局。我国在大豆产业并非没有先占优势,我国曾经一度是大豆产业的全球霸主,“历史”和“偶然”赋予了我们宝贵的野生大豆资源,但生物育种等研发能力的薄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