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的拉动下,1-9月国内市场粗钢表观消费量(可供资源量)增长19.97%,扭转了2008年8-12月国内市场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12.34%的状况,预计四季度及明年初将继续保持需求增长的发展态势。尽管如此,罗冰生说,粗钢产量的增长和进出口情况的变化仍将使国内市场粗钢可供资源量比上年增长超过20%。同时,由于会库存及企业库存不断增长,将促使国内市场钢材价格进一步下滑,企业盈利下降,亏损企业增加,四季度及明年初钢铁行业的运行将会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据中钢协数据,今年9月末全国26个大中城市会钢材库存达到1113万吨,比年初增加530万吨,增长90.9%;9月末68户大中型钢铁企业钢材、钢坯库存合计1154.8万吨,比年初增加144.11万吨,增长14.26%。1-9月,70户大中型企业中,有10户亏损,同比增加3户,亏损面为14.29%,比上年同期扩大4.29个百分点。罗冰生指出,钢铁行业应当坚持结构调整的方向,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二是大力淘汰落后和低水平钢铁产能;三是大力推进钢铁企业改革,特别是实施企业兼并重组。
◆ 据传,山东钢铁内部整合启动:济钢消息人士称,陈启祥现任济钢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委副书记,到莱钢也担任同样的职务,莱钢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委副书记陈向阳调任济钢也是如此。消息人士称,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山钢集团”)19日下午召开会议公布了此次人事变动,而且上述公告皆是“根据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有关通知”,因此陈启祥、陈向阳的工作对调被认为是山钢集团内部整合的正式启动。资料显示,山钢集团成立于去年3月份,是由济钢、莱钢、省冶金工业总公司所属企业(单位)的国有产权划转设立,意在构建山东“大钢铁”产业格局。不过,成立一年多来,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山钢集团的集团化运作进展缓慢,资源与业务整合尚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协同效益无法发挥。自去年成立至今年年中,山钢集团一直忙于收购日照钢铁集团,在入股日钢67%一事基本落定之后,才开始着手内部整合。而此次整合与组建山钢集团时类似,都是从人事上寻求突破。此外,陈启祥和陈向阳还分别担任济南钢铁和莱钢股份的董事长,二人集团职务对调之后,所在上市公司董事长职务有否变动?济南钢铁董秘迟才功称,“没有披露他(陈启祥)不当(董事长)。”而莱钢股份办公室工作人员对导报记者说:“目前(陈向阳)还是(上市公司董事长)。”而陈启祥表示,既然他到莱钢集团任职,就不可能再担任济南钢铁的董事长,最近董事会将就此问题作进一步的说明。将来谁会接任陈启祥和陈向阳担任济南钢铁和莱钢股份的董事长,成为一大悬念。陈启祥说,此次对调在济钢集团和莱钢集团历史上都是首次,有利于促进山钢集团的融合,加速资源、业务整合。实际上,促进融合、加强协同效应也是山钢集团重组中的关键一环。7月下旬,在山东大厦举行的一次山钢集团领导干部会议上,山东就明确要求山钢集团推进“八统一”,将济钢集团和莱钢集团两大钢铁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统一到山钢集团上来。虽然目前济钢集团和莱钢集团同属山钢集团,不过二者同业,历来暗中较劲。分析人士也认为,此次对调后,山钢集团进行人事整合也会变得相对容易此外,山钢集团业绩逐渐向好,也为人事整合提供了坚实基础。山钢集团已于6月扭亏为盈,实现利润4.35亿元,其中济钢实现利润0.34亿元,莱钢实现利润3.99亿元。至7月份,山钢集团的盈利拐点进一步得到确立,当月实现利润10.14亿元,其中济钢实现利润1.01亿,莱钢实现利润8.06亿,较上月环比均增加1倍。而此时陈启祥与陈向阳的对调,显然不会对两大集团目前的经营产生什么震动。有莱钢集团网友发帖说,“两位高层都姓陈,对调之后,还是陈总,没有变化。”
◆据传,西重工宣布成功收购德尔福:11月2日,在美国底特律,北西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建一(前中)与美国德尔福公司负责人弗雷德·贝拉尔(前左)签字后握手。昨天晚上,在西重工宣布成功收购德尔福的第一时间,记者联系到了身在美国的西重工董事长方建一,他透露,就在昨天,德尔福在全球的13家悬架及制动业务工厂及技术中心同时举行了资产交割仪式,并更名改姓为“西重工”。由于德尔福的品牌并不在出售范围之内,作为买家的西重工在双方达成协议后立即着手办理相关的公司名称变更手续。昨天,德尔福在全球的13家分支机构同时交割资产,更换公司标志。方建一称:“为了不给老客户造成误解,目前是两个名称并用,叫‘西重工德尔福’,最终这些工厂将只叫‘西重工’。”至于过渡期有多长,方建一没有透露。据透露,此次西重工收购德尔福最终价格将不超过9000万美元。对此,西重工董事、行副总裁王中言语里透着高兴。王中表示,西重工与德尔福开始接触是在今年3月,那是美国汽车业最困难的时候,也是德尔福估值最低的时候。即便如此,西重工也进行了一番讨价还价。“刚开始他们光是悬架业务就开价1.5亿美元;现在我们连悬架带制动,加起来不到9000万美元。”眼下美国汽车业已开始企稳回升,德尔福的身价也随之水涨船高,西重工算是成功抄底了。西重工收购德尔福后,将在房山建起一个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德尔福分布在全球其他地方的工厂会不会继续存在?方建一表示:“我们没有关闭任何一家海外工厂的计划。”一来国外对劳工的保护非常严格;二来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厂有就近配套的关系,给美国通用配套的厂,建在美国成本更低。这意味着西重工将是一个跨国公司,中国只是其诸多生产基地中的一个。
◆据传,国储大豆收购价或本月中旬出台:大豆加工补贴的消息终于落实,但另一只“靴子”——今年的大豆收储策却迟迟没有落地。同时,国家临时储备大豆竞价销售依然没有停步的迹象,明日50万吨大豆拍卖照旧,数量、价格一切如常。昨日,黑龙江大豆协会秘书长王小语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国储大豆价格的公布可能至少将推迟到11月中旬。10月20日,国家粮食局发布《关于对玉米和大豆成本利润等情况进行调研的通知》,要求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八个省(区)粮食局,根据全省(区)玉米和大豆产量、商品量和本次调查的成本利润情况,研究提出进一步完善粮食支持保护策的建议。《通知》中提到:“有关调研材料请于2009年11月10日前报国家粮食局策法规司。”正是这句话引起了王小语的注意,“我估计,有关方面要测算种粮成本。从国家粮食局的调研文件看,可能最少会推迟到11月中旬。”上个月,国家已对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三省一区的大豆加工企业进行一次性补贴210元/吨,总共补贴195万吨。昨日,记者从市场上了解到,目前企业申报工作已基本结束,部分吉林省的企业已经开始使用“国储转地储”的补贴大豆,但黑龙江的企业还没有开始使用。记者还了解到,近日产区大豆市场报价有所上涨。昨日,黑龙江省内大豆市场报价大多在每斤1.76元到1.85元之间,质量较好的豆子收购价均在每斤1.80元以上。王小语表示,以现在的价格农还是有赚头的,反而价格越涨,惜售现象越严重。另外,目前的豆粕和豆油价格也在涨,所以虽然原料市场价提高,但加工企业依然有利润。从上述市场反馈情况分析,大豆收储策出台并非迫在眉睫,收储更为重要的意义是给予农户信心。和去年三等大豆每斤1.85元的国储收购价比较,农业部农研中心大豆专家张照新认为,下一轮的国储大豆收购价格还将维持之前的水平。但从市场反馈看,业内人士普遍乐观地认为,今年的收储价格将上涨2~3分,即每斤1.87元或1.88元
◆据传,汽车零部件企业整合势在必行:今年以来,在国家策的推动下,国内汽车市场呈现持续的火行情。10月20日,今年第1000万辆车的下线更是让世人瞩目。然而,与整车企业形势不相适应的是,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却面临着极大的困境:企业数量多而整体质量不高,出口大幅下滑,在国内市场也陷入被外资包围的境地。那么,如何引导汽车零部件行业尽快走出低谷,在全球化大潮中迅速崛起?专家认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零部件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依靠国家策支持,通过产业振兴规划加快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形成竞争力。企业数量多整体质量低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以营企业为主体,所占比例高达45%,集体企业20%,国有企业25%,合资企业5%,其他为5%。汽车零部件的现状充分说明,目前的零部件市场化程度已经相对较高,营资本在其中扮演着甚为重要的角色。由于进入门槛较低,导致大量营资本进入,企业数量众多,但整体质量不高。中国汽车零部件重产量不重质量,重生产不重研发,一些企业的工厂规模很大,却没有设立专门的研发中心。因此,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在相关的调查中发现,汽车零部件企业中,将近一半企业的零部件业务主要集中在内销为主的业务上,1/3的零部件企业集中在出口为主的业务上,还有不到1/10企业的业务出口和内销的比例不相上下。这反映出目前的零部件企业多数为区域性的企业,一方面出口业务能力弱小,同时自身规模也就不大,服务于本地区的汽车企业成为他们的首选。专家强调,汽车零部件是支撑汽车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今年我国汽车产量预计突破1200万辆,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因此,应该抓住机遇,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产业。要坚持质量第一,严把质量关,努力提高产品水平和可靠性,努力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快实现关键零部件技术自主化。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汽车零部件的出口受到了较大冲击。从2008年4季度开始,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三大市场亚洲、北美、欧洲均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其中北美市场下降了28.4%,俄罗斯降幅高达73.4%,日本、韩国、加拿大的降幅也超过了40%。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内大多零部件企业销售额较低,不超过1亿元,面对销售额高达数百亿美元的外资企业,我国零部件企业难有规模优势及竞争优势。业内人士指出,国内零部件企业要想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兼并重组形成大型企业集团。
◆ 据传,上海重组大幕即将拉开传媒股新华传媒将被注资:昨日,上海市市长在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第21次会议上表示,上海正在进行国企重组改革,重组改革中将会引入外资以及资,“要加强开放式市场化的重组力度。”上海市发改委将会根据市府的要求,公布上海产业发展的目录,上海市国资委也会根据市府的要求,对外公布重组的方向、一些项目以及一些企业名单。当天,在会上发表题为《不失时机加快上海经济转型》的主题演讲时也指出,上海将以培育、重组、提升、淘汰等不同方式,加快实现制造业战略升级。重组,就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通过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推进要素资源重新组合和产业升级换代。上海目前排出了一批有一定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国有工业企业,希望和央企、外资、资等海内外企业进行重组共同发展,“我们要在过去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把上海国有企业中一些市场化的部分完全推向市场化。”由于此轮国资整合是在上海市委和市府高调密集强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背景下进行,综合各行业在上海国资版图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以及世博会的利好来看,至少有金融、地产、商业、汽车、设备制造、信息和医药七个板块受益重组。据了解,曾被拟定为上海惟一金融控股集团蓝本的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资产重组方案,已上报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和上海市国资委。一旦获批,意味着上海金融国资体系最大规模的机构及资产重组将开始,上市公司浦发银行(600000)、太平洋(601099)保险、海通证券(600837)和即将上市的国泰君安证券、上海银行都将受益。上海房地产行业“十一五”规划重点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上海国资委保留的三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集团上海地产、上海城建和上海建工(600170)也宣称,未来3至5年,将以多元化融资和项目储备为突破口,保持上海房地产领先的集团地位,旗下上市公司有中华企业(600675)、隧道股份(600820)、上海建工。上海百联集团是国内最大的流通产业集团,为国有独资公司,拥有百联股份(600631)、友谊股份(600827)、物贸股份、和联华超市5家上市公司,第一医药(600833)可能转入上实医药(600607),今后专门从事商超业务。另外,锦江集团也值得关注,目前锦江股份(600754)已与控股公司锦江国际集团进行战略重组,锦江股份有望继续扩展酒店业资产。在上海传媒文化领域,上海国资整合带来的投资机会主要体现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对新华传媒(600825)的资产注入和整合。汽车制造方面,上汽集团正在由大做强,6月23日,巴士股份公布重组方案,上汽集团通过重组实现了零部件业务上市。重组完成后,巴士股份将成为中国A股市场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入主上柴股份(600841)、巴士股份,再加上旗下的上海汽车(600104),上汽集团重组后已拥有3家上市公司。设备制造方面,上海电气(601727)去年换股合并上电股份的方式实现A股上市,上海电气将作为存续公司在上交所上市,上电股份的业务全部纳入上海电气,而且由于太阳能业务与公司的其他板块协同效应不强,公司正逐步退出太阳能板块业务,集中资源发展风电和核电主业。医药板块重组方面,目前看好的模式是以上实医药作为上实系旗下工业整合平台,以上海医药(600849)作为上实系的商业平台。
◆据传,航工业集团加速重组,大飞机门槛订单30架起步:一年前成立的中航工业集团,正在加速其内部的重组进程。而大飞机项目,无疑是重中之重。10月31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航工业集团总经理林左鸣表示,专业化重组将有效地整合集团机业务,从而保证大飞机项目的顺利推进。而据中航工业集团副总经理吴献东介绍,目前,中航工业正在加速对旗下资产进行专业化重组,到2011年,该公司80%的业务都将实现上市。吴献东称,中航工业目前已形成14个业务板块,涵盖了军品、品、汽车、新能源等多个产业,公司计划实施专业化重组,合并同类项,以实现到2017年销售收入过万亿的目标。“目前,集团旗下有21个上市公司,我们将分门别类将各业务板块注入上市公司,不再过多地进行IPO”。而与大飞机项目相关的各个专业公司,也将在此次重组中形成。谈到大飞机项目的最新进展,林左鸣说,“我认为,大飞机项目的启动订单量至少在30架以上,否则无法开工投产。我们正在与各航空公司积极互动,相信2014年能实现首飞。”来自中航工业集团的消息称,2010年,该公司将开始接受C919大型客机的订单。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