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国内生产总值(G D P)保持高速增长。同时,对干部的考核,也逐渐形成了“唯G D P论英雄”的政绩观,部分地区不惜以牺牲环境和百姓利益的代价换取G D P的增长,导致的结果就是曾经的环境红利开始以债务的形式出现,目前中国环境修复需要超数十万亿的投资。
这是9月20日召开的2014年生态文明企业家(库布其)年会(以下简称“年会”)上透露的消息。与会专家认为,在如今经济新常态的增长下,应该尽快建立国民经济和企业的绿色核算体系,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在G D P统计合理体现,这将是解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资金难题的措施之一。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G D P平均增速在10%以上。虽然“十二五”规划的增速是7%,但是实际增速却远超过这一数字,2013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50万亿以上,“而这一增长最基本来源有三个方面,改革红利、人口红利和环境红利,实际上我们这一代人,从上一代人继承下来的相对宽裕和丰富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我们把它利用了,但是同时我们的行为却透支了我们子孙应当享受的环境资源。”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在年会上感慨道。
全国政协委员杨凯生在年会上表示,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出路在于改革,应该走出一条商业化、市场化的道路,要解决资金来源的问题,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企业会计核算都需要改进和调整“下一步更要解决的是要把人们为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种种研究、开发、创新投入在G D P统计中得以正确反映。”(经济参考报)
内容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