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参与
萃富网(www.cuiv.com)盘中即时聊股】 【我要发表评论】
【字体:小
大】
“十三五”期间各地区的增长空间和产业结构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来预测。增长方面,北京、上海、天津“十三五”的增长中枢约为6.4%(天津明显偏离规律);高收入省份如广东、山东、浙江等增长中枢约为6.7%;次高收入省份如湖北、新疆、重庆等约为8.4%;较低收入省份如青海、四川、江西等约为8.7%;收入最低的甘肃、云南、贵州、西藏等约为8.9%。
产业结构方面,北京、天津和上海应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和保险业、专业和科技服务等;其他收入较高地区要兼顾二、三产业,重点发展金融业、建筑业以及电气和光学设备等生产性服务业或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次高地区重点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及资本密集型产业如电气和光学设备、化工、批发零售、健康和餐饮等;收入较低的地区则重点发展金融、房地产业和教育。
消费结构方面,根据目前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发展情况可以推测“十三五”期间各地区的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居住支出以及医疗保健支出的比重会下降,而家庭设备类支出、交通通信以及文教娱乐支出的比重则会提高。
“十三五”值得关注的明星区域包括13个国家新区及其所在的城市和地区;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下充分发挥禀赋优势和产业互补,从而协同发展的北京、河北、天津;连接东部、中部、西部,同样发挥禀赋优势、实现产业互补和协同发展的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以重庆、湖北、安徽为代表;实现过剩产能和外汇资产输出,资源输入,东部沿海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向内陆转移功能的“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以新疆、陕西、福建为代表;以及处于低位高速,拥有众多资源和政策优势的西藏。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模式
长江经济带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和三个经济圈
⊙申万宏源(行情000166,咨询)证券研究所
“十二五”区域发展回顾
1、整体增速持续下滑,但地区间分化明显
“十二五”期间各地区的GDP增长率逐年下滑。与整体数据的持续下滑相比,地区间的分化非常明显。从近期公布的2015年上半年各地区GDP数据来看,约半数地区(16个省市)依然实现了8%或以上的增长。其中,重庆、贵州、天津、西藏以及江西则实现了9%或以上增长,可谓区域增长的明星。这些地区多数处于西部,并且在整个“十二五”期间的GDP增长也是名列前茅;当然也要看到,仍有一部分地区面临着非常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其中,内蒙古、河北、吉林、黑龙江、山西和辽宁上半年的增长低于全国平均7%的增速以及全年7%的经济增长目标,辽宁和山西甚至以低至2.6%和2.7%的增速分居倒数第一和第二位。同时还可以看到,这些地区在“十二五”前期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自2014年以来却呈现出断崖式下跌。其中,东北三省和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均以传统重化工业为主,而内蒙古和山西则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份。在传统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经济转型势在必行背景下,这些省份面临着比较大的稳增长、调结构压力。
2、经济增速大致与人均GDP负相关,但有明显例外
如果给定其他条件不变,一般来说,人均GDP与GDP增长率之间大致会呈现出一种负相关关系。主要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增长的收敛理论,简单来说,与前沿经济体收入差距较大的地区往往具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使落后地区形成对先发地区的追赶。而收敛理论之所以成立主要是因为后发地区可以享有制度和技术等方面的学习效应,存在增长中的“后发优势”。
从2014年各地区的人均GDP和GDP增长率之间的散点图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大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说明地区间的收敛是确实存在的。譬如贵州和西藏等地区虽然人均GDP较低,但经济增速却居于前列,而北京和上海等地的较高的人均GDP也伴随着较低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可以看到,有一些地区的发展明显偏离了收敛理论。好的典型是天津,一方面人均GDP处于全国最高水平,另一方面GDP增速也居于全国前列。天津的双高主要与近年来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有关,主要得益于国家级新区带来的高额投资及管理权下放。而河北、吉林、辽宁、黑龙江和山西等地的经济增速则明显地低于“收敛理论”的预测值,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其落后且单一的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或是对资源的严重依赖。
3、中西部领跑四大板块,东部表现居中
“十二五”期间,从东、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四大板块的发展情况来看,中西部地区领跑四大板块,而东北地区则呈现出塌陷式增长,东部地区表现居中。即使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2015年上半年,西部地区也实现了平均8.38%的GDP增长;中部地区的整体增速受到山西低增长的拖累,但不能掩盖其他地区的亮眼表现,除山西以外的中部五省在上半年实现了平均8.52%的GDP增长;而东北地区则呈现出显著的塌陷式增长,东北GDP增速的断崖式下跌始于2014年,GDP增长率由2013年的8.32%大幅下滑至2014年的5.97%。2015年上半年东北的平均GDP增速仅为4.6%,远低于其他区域及全国7%的平均增长率;东部地区则介于上述板块之间,并且在“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增速下滑更为平缓。
四大板块的增速变化带来了GDP比重的相应调整。2011年到2014年东部地区的GDP在全国所占的比重由56%下降到了55%;西部由20.7%提高到了21.69%;中部变化不大,由21.58%小幅升至21.79%;而东北则由9.37%下降至9.03%。四大板块在经济增长中的差异化表现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工业化发展程度来看,东部地区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