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参与
萃富网(www.cuiv.com)盘中即时聊股】 【我要发表评论】
【字体:小
大】
位于内蒙古包头市的中国北方稀土(行情600111,问诊)16日对外发布消息称,在工信部近日下达的2015年第一批稀土总量控制计划中,北方稀土共获得矿产品指标29750吨,冶炼分离产品指标25960吨,均较2014年增长约两成,并在稀土总量控制计划上占据了一半以上,而总量则位居六大稀土集团之首。
据钢之家3月17日消息,今年1月份,按照国务院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土资源部、国资委等部门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印发了《大型稀土企业集团组建工作指引》,分两批备案了中铝公司、中国北方稀土、厦门钨业(行情600549,问诊)和中国五矿、广东稀土、中国南方稀土六家稀土大集团的组建方案。
截至目前,这六家稀土集团共整合了全国67本稀土采矿证中的66本和99家冶炼分离企业中的77家,剩余1本采矿证和22家冶炼分离企业也已明确整合意向或列入淘汰落后计划,2015年将全部完成。
对于在总量控制计划上占据“半壁江山”的北方稀土,内蒙古知名经济学家盖志毅期望,稀土开采部门要更好的利用高科技来进行挖掘、不做简单的粗加工、要多创新,以此来实现稀土的增值和保值,进而提高附加值。A股中包钢股份(行情600010,问诊),近期值得重点关注。
五矿稀土(行情000831,问诊)深度报告:优异的稀土整合平台,攻守俱佳的投资品种
类别:公司研究 机构:国海证券(行情000750,问诊)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李会坤 日期:2015-02-04
公司收购广州建丰,揭开资产注入大幕 公司以现金收购的方式从集团公司收购了广州建丰75%的股权。
上市公司的冶炼配额指标从3000 吨提升到4700 吨。五矿集团曾在重组之前发过避免同业竞争的承诺函,此次将广州建丰的冶炼厂注入上市公司,意味着开始逐步兑现避免同业竞争承诺。公司是五矿集团稀土整合平台,五矿集团在上市公司之外共拥有3 张稀土开采证、2080 和6815 吨开采与冶炼配额。若五矿集团将剩余资产陆续注入上市公司,公司业绩仍有一倍以上的提升空间。
密集政策的落实有望持续缩减稀土供给,中重稀土成本线支撑现价,下跌空间已经很小 1 月28 日召开的稀土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了2015 年的工作重点,若上述整合政策能被有效执行,将持续缩减稀土供给。另外南方中重稀土的成本线也对目前价格有较强的支撑作用。
行业库存较低,部分品种供应偏紧,价格反弹有望延续 由于生产性指标已经用完,国内的稀土分离冶炼厂大部分在春节前都不会复工,对于手中仅剩不多的库存纷纷采取惜售态度;国内外稀土应用商的库存处于偏低状态,陆续有补库存的需要。在过去两个月的时间里,部分品种供应明显偏紧,氧化铽、氧化镝和氧化镨钕的价格分别上涨了25.9%、6.8%和3.2%。我们认为,上述稀土品种的涨价趋势将至少持续到春节前后。
投资评级与建议 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稀土供给已经处于出清中期,由于政策的密集呵护,下跌的空间已经很小,具备良好的战略配置意义;从短期博弈的角度来看,公司具备较高的业绩弹性和资产注入预期,是稀土板块中站在“风口”的进取型配置品种。假设公司2014-2016 年的稀土冶炼产品销量为2800 吨、3400吨、4700 吨,稀土冶炼产品的平均毛利率分别为4%、10%、22.5%,预计2014-2016 年公司的EPS 分别为-0.05、0.12、0.43 元,对应市盈率N/A、283、79 倍,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稀土政策落实情况不及预期;宏观经济低迷,下游需求疲软;剩余稀土资产注入进度缓慢
北方稀土
公司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稀土生产、科研、贸易基地,是稀土行业的龙头企业,以开发利用举世闻名的稀土宝藏-白云鄂博稀土矿山为使命,建有稀土选矿、冶炼分离、深加工、应用产品、科研等完善的稀土工业体系,能够生产稀土原料、稀土功能材料(抛光材料、贮氢材料、磁性材料、发光材料、催化材料)、稀土应用产品(镍氢动力电池、磁共振仪)等门类齐全的稀土产品。公司快速发展依托四大核心优势:全面掌控北方轻稀土资源,积极整合布局南方中重稀土资源;主导产品-北方轻稀土产品,具有随铁开采的成本优势,确保了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旗下的稀土研究院,是全球最大的以稀土资源开发利用为宗旨的专业研究机构,辅以公司内部十多家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科研优势明显;稀土资源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其开发与应用得到了国家密集出台的各项政策支持,作为行业内骨干企业,公司在行业整合、发展中下游产业等方面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正海磁材(行情300224,问诊):下游全面回暖,核心受益新能源汽车
正海磁材 300224
研究机构:安信证券 分析师:赵晓光,安永平,郑震湘,邵洁 撰写日期:2015-02-28
公司披露2014年业绩快报:2014年正海磁材营收7.69亿元,同比增长40.44%,营业利润1.28亿元,同比增长46.53%,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13亿元,同比增长45.84%。
下游普遍回暖,海外业务带来新增量:公司钕铁硼产品下游应用全面回暖,预计风电业务增速近30%,汽车和空调业务均实现几倍增长,新能源汽车打开新空间。预计公司海外市场收入占比进一步提高。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