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公告
据海关统计,2015年上半年,中国进出口总值11.53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6.9%。其中,出口6.57万亿元,增长0.9%;进口4.96万亿元,下降15.5%;贸易顺差1.61万亿元,扩大1.5倍(7月13日海关总署网站). 在政府大力促进进出口贸易便利化政策下,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取得新进展,区域布局趋向合理,贸易条件有所改善,贸易方式、贸易主体和进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虽然上半年进出口贸易数据不理想,但是,已经出现一些止跌企稳的迹象。比如:6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07万亿元,下降1.9%。其中出口1.17万亿元,增长2.1%。出口连续较大幅度下滑的态势得到了遏制。 中国上半年进出口贸易数据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从外部看,当前,全球经济依旧处于深度调整之中,总体复苏乏力,需求不振,前景仍不明朗。特别是欧元区希腊债务危机僵持不下,始终没有走出危机阴影外,欧元的较大幅度贬值对中国出口造成较大压力。日本同样如此,日元的大幅度贬值导致中国向日本出口下滑严重。上半年,中国与欧盟、日本双边贸易分别下降6.8%和10.6%。 从国内因素看,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进出口总值下降较为厉害。许多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经营步履维艰,珠三角、长三角出口加工企业基本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进口形式更为糟糕。上半年中国进口4.96万亿元,下降15.5%。背后折射的重大问题是,中国企业的生产能力与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都在大幅度下降。说明国内需求已经严重不足。从进口大幅度下降体现出的内需严重乏力不振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稳增长的最大隐患。对此,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进出口贸易增速较大幅度下滑情况下,从进口与出口结构平衡优化上似乎改善并不大。上半年进口下降幅度高于出口16.4个百分点,进出口增速失衡严重。带来的一个结果是,贸易顺差1.61万亿元,扩大1.5倍。而贸易顺差如此扩大,没有带来外汇储备绝对数的增长,被外商直接投资下降或者说外资撤离抵消了。央行口径外汇占款连续第四个月负增长。5月末央行口径外汇占款余额较4月下降了379.5亿元。当然,这里面包括未结汇留在企业和居民手中的外汇。 未来进出口态势仍不容乐观。今年6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4.8,较5月回落0.2,表明未来两三个月对外贸易出口压力依然较大。这预示着三季度对外贸易形势仍然不乐观。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不振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稳增长的一大制约因素。进口不仅牵扯到外贸平衡,处理中国与世界各国贸易关系问题,更重要的是内需的温度计。进口大幅度下滑折射的内需严重不足的深层次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了。 上半年进出口数据下滑虽然说明发展切实进入到了新常态,更提醒我们稳增长丝毫不能放松,仍然需要加力。鼓励扶持外贸的宏观政策只能加码不能松懈,关键在于把已经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跳出外贸本身来看,必须把拉动国内需求、刺激国内消费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目标非常清楚,就是要针对企业生产发展与居民内需消费出台大力度宏观政策。企业活了,消费增长了,进出口自然而然就复苏了。 从货币政策上分析,经过三次降准降息释放的流动性已经足以满足市场主体的需求。关键在于要引导巨量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实体企业,真正成为企业的直接生产经营资金。特别是真正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货币政策不再是放水增量的问题,而是修渠引流让流动性直奔实体企业而去的问题。 财政政策在稳增长上必须发挥比货币政策更加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随着经济增速下滑,财税增速也在下降,但是减税降费力度只能加大不能松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实体企业的税费必须继续加大力度下降;二是针对居民消费品消费环节、收入环节的税负仍有下降空间。比如:个税起征点到了考虑再次提高的时候了。再比如:企业和居民过重的社保缴费负担,费率应该尽快下调。 当然,通过下放行政审批权、简化行政审批环节,向市场继续放开市场准入、审批权、审批门槛等旨在彻底释放生产力的改革只能加快不能放慢。切实通过构建以市场为主体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是稳增长的根本性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