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参与
盘中即时聊股】 【我要发表评论】
【字体:小
大】
基金产品审核通道取消,正在悄然改变着眼下的基金业。 “2013年,我们不打算找帮忙资金了。”南方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对本报记者坦承,一是公司发行基金数量太多,二是找帮忙资金成本太高。 自今年1月1日起监管层取消基金产品审核通道以来,单从基金发行数量看,2013年开年便让各机构目不暇接了。 据本报计记者统计,今年1月份共有20个交易日,22家基金公司就发行了43只基金,平均每个交易日发行2.15只。 “每家基金公司一年都发行十来只,甚至几十只产品,我们反而不用发愁专门推销某一只基金了。”上述基金公司人士表示,他们也推不过来,“银行也是,同时代销十几只基金,总不能都拉帮忙资金吧”。 本报记者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小细节。基金数量的骤增也正在改变基金分析人士的“研究观”:对基金招募说明书,从基金发展之初的份份都看,到2013年的“基本不看”。 成本太高 帮忙资金的成本有多高? 北京一位基金人士为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券商渠道拉的帮忙资金一般需要20倍-40倍的交易量,有些银行渠道则需要千分之二到千分之六不等的佣金。而且各个银行,各只基金的情况也不一样,有些甚至能达到1%。 “券商渠道拉的帮忙资金,基金经理冲量的压力很大,数十倍的交易量需要频繁换仓,这个也有损基金资产,还容易引人注意。”上述基金人士表示,一般来说,帮忙资金来自银行渠道的比较多。 一般来说,帮忙资金会从基金最后一个申购日进入,打开申购第一日就跑出,最多也就呆一个月,便有千分之六甚至1%的收入,年化收益便是7.2%甚至12%,这比一年定期利息高出不少,而且一点风险都没有。 “基金经理一般会等帮忙资金成功跑掉才建仓。”上述北京基金人士表示,有时候即使基金经理自己想早些建仓,公司领导或是大股东也不同意。 这也直接导致基金净值长时间不动或是微动,甚至踏错行情的事件时有发生,也在损害着基金公司的形象。 “不拉帮忙资金,其实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北京一位基金人士表示,为了凑份子花不少钱,一打开申购就全跑了。 上周,基金四季报悉数披露完毕,缩水现象依然很严重。 根据统计,去年5月至7月底,共有65只基金成立,其中四季末份额缩水的就有56只,占比86%。 其中,份额缩水超过50%的就有35只,在去年以短期理财震惊基金业的华安旗下两只基金成为“缩水王”。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去年5月23日成立的华安季季鑫短期理财债券B和去年6月14日成立的华安双月鑫短期理财债券B的规模,目前分别只有500万份和2259万份,缩水高达99.4%和98.78%。 “有时候拉帮忙资金也是银行自己的行为,跟银行的激励制度有关。”上述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如果前三天卖出的基金比以后卖出基金的激励比例高出两三倍,理财经理当然会极力推销了。 据本报记者了解,去年底大摩量化配置募集的份额为10.94亿元,有相当大部分是由托管行农行所售,这与农行的激励制度密不可分。 “虽说基金公司很难控制这种现象,但是闸门还在基金公司手里。”上述北京基金人士表示,“它可以规定,如果冲多少,不给尾随佣金,这样银行就不会这么积极地拉帮忙资金了,至少可以改观。” 发行数量骤增 促使上述基金公司不再热衷帮忙资金的另一个原因是:“公司发行基金数量太多”。 自今年1月1日起监管层取消基金产品审核通道以来,基金发行产品的热情高涨。除上述已发行的43只基金,证监会官网显示,目前待发的基金已超百只。 “目前,公司已有五六只基金等着发,2013年最少也得10只吧。”南方一家中小型基金公司人士透露,他们公司准备每个月差不多发一只。 最近,证监会批准了江信基金、前海开源基金、中原英石基金和华润元大基金等4家基金公司设立。不久后,国内基金公司的家数将升至77家。 即使按一家基金公司一个月只设立1只基金粗略计算,每个月也会有77只新基金出现。 “发行新基将成为常态,没有那么多精力去推销了。”上述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中小型基金公司的日子并不好过,正在进行各项费用瘦身,销售费用也在削减之列,易拉宝、宣传单页等都在减少。有些基金公司甚至已经多次“裸发”,如招商基金 . 基金数量的骤增也带来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些基金研究人士的“研究观”也变了。 “我刚研究基金那会儿,逢基必看。”北京一位基金分析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是基本不看。2013年前两周,就发了26只基金,抛去元旦3天,平均每天发行2.4只。每份基金的招募书按5000字算,每天光看招募书就得看1万多字,工作量实在太大了。” 因此,上述分析人士已经决定,2013年不再看基金的招募说明书了,除非是特别有意思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