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参与盘中即时聊股】 【我要发表评论】
【字体:小 大】
本周(7月9日-7月13日)回顾和笔者对结束一周交易的分析总结:
以沪市为例,周一延续上周最后一个交易日的大幅度反弹而继续上涨,成交量比前一交易日有所放量;周二虽然高开上冲,可是在买盘犹豫的情况下,大盘回落,成交量比前一交易日有所萎缩,说明追高意愿不高;周三大盘继续下探,可是成交量却再次萎缩,尾市出现冲高;周四延续上一个交易日尾市的上涨,出现继续小幅上涨,成交量虽然比前一交易日有所放大,可是比起周一的成交量却有明显萎缩,大盘处于上涨无力的情况下;周五上涨无力再次证明市场开始走弱的迹象,大盘以阴十字星报收,成交量却再次萎缩,上涨乏力.
纵观本周股市,大盘出现了反弹,可是成交量的严重萎缩,说明近期上涨的时追高的意愿严重不足,后市能否继续上涨,如果没有量能的配合是很难想象的,尤其投资者对于未来加息的预期和其它利空消息的影响还是对追高市场的意愿是有影响的.特别是现阶段中线开始走弱,大盘中线呈空头排列更是制约了投资者参与市场的热情.
2007年7月16日-7月20日沪深股市大盘趋势预测分析和投资建议
从大盘技术层面看:
以沪市为例,本周继上周跌破60均线的多空分水岭之后,再次冲击60日均线,并在此缩量横盘整理,继5日和10日均线和60均线死叉之后,20日和30日均线正在向60均线靠拢,有形成死叉之势.所以在此关口缩量就不足为怪了,也是可想而知的事情.大盘周线的情况也是这样,大盘在跌破15周均线后,大盘展开缩量反弹,均线系统继续高位死叉,可以想象后市5周和10周均线对大盘股指的强大制约作用,想用现在这点成交量想冲击前期高点是很难想象的.
其他各种技术指标无论是中线还是短线都继续以空头排列的格局,最明显的是周MACD指标死叉后,绿柱继续扩大,空头排列的迹象暴露无疑.后市不排除大盘有向下调整的迹象.如果下跌继续缩量并没有创下7月6日的新低,估计大盘会以横盘来对抗下跌的动力,这样对于大盘而言却是幸事,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大盘上冲就是应该买进的时候了,当然这一切都是猜想.
在次之前,"保持空仓是我们应该想到和去做的最好方式,且无论大盘涨跌",仍然是笔者对投资者最好的建议.
从大盘的成交量看:
本周大盘虽然收阳,可是成交量却出现明显的萎缩,让人怀疑其真实性,和是否存在诱多迹象.靠现在的这点成交量即使冲上60日均线,都会遭到巨大的抛盘的,存在着巨大的诱多之嫌,所以本周市场主力一直不冲击60日均线,道理就在这里.
后市大盘如果快速下跌,并不跌破7月6日的最低点,底部不断收高,那么收复60均线的可靠性和可信度会增强很多.那么投资者参与市场的热情就会被激活.
从热点看:
本周大盘能够反弹,应该归功于银行股和地产股,以及其他一些业绩预增的个股,特别是银行股的600036招商银行预期业绩增长100%以上,极大地鼓舞是市场对于业绩增长良好的个股的追捧.后市如果想参与市场,应该多注意此类股票.
2007年7月16日-7月20日中国股市投资策略和中国股市投资建议
现在市场的最大障隘是加息或者取消利息税,以及其他一些潜在的利空因素,对于股市最大的利好就是人民币不断地升值,又制约了大盘下跌的空间.所以,我认为如果政策面在一些利空因素逐渐排干净后,大盘会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强大作用下,应该会底部不断抬高,继续上涨的.
当然一切都要在信心的建立上的,靠这点成交量是不行的,后市不排除大盘进行调整的可能,当然对于很多个股特别是跌幅达到50%以上的股票,调整已经够狠的了,对于没有业绩支撑的个股,调整远没有结束,对于业绩增长良好的个股应该是后市关注和买进的最佳选择.
以沪市为例,不排除大盘在冲击60日均线成交量明显不足而无果的情况下,选择下探低点,由于人民币的强劲升值制约了大盘下跌调整空间,大盘选择底部逐步抬高的格局,那么低点介入少量建仓应该是可选的,毕竟大的趋势仍然是一个大牛市格局,尽管中短线是空头排列.
所以说,目前矛盾的行情背后是人民币的不断升值造成的,也是大盘下跌不深的深层次原因.不要盲目杀跌,保持清醒的头脑应该是必要的.当然,空仓的人现在仍然不必全仓杀进,消息面仍然不明朗,行情仍然有待观察.
当然,股市里最能够相信的只是自己,别人的话只供参考而已.
以上就是本人对历史的回顾和关于下周的股市投资建议,个人观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如果对大盘有任何观点和看法,都可以和笔者交流:cuiv.com@hotmail.com(MSN) ,留言:172903191(QQ留言).
如果有个股咨询,为了及时获得咨询而不错过咨询时间,别在QQ上留言,请在留言区留言,:http://www.cuiv.com/GuestBook/index.asp?KindID=1
链接:对于本文[ 股市东方:大趋势牛市行情没改变 清醒应对矛盾行情(07年沪深股市大盘分析及7月16日-7月20日投资建议)],仍不理解或不同意,请在 萃富股票技术分析区 继续探讨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