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参与盘中即时聊股】 【我要发表评论】
【字体:小 大】
本周(1月29日-2月2日)回顾和笔者对结束一周交易的分析总结:
以沪市为例,本周的行情以快速下跌为主,近期的股市行情无不印证着笔者的先见之明:操作策略逢高逐步退出、快速下跌是抢反弹的好机会,以及上周的非常鲜明的观点"逐步减仓是势不可挡了",可见股市的风险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本周一承接上一个交易日触低反弹走高的走势,高开高走,收出了一个小阳线,使得股市人气暂时处于一个继续兴奋的状态,使得许多人已经麻痹了风险,尽管有个人在喊"逐步减仓是势不可挡了",可是仍然有许多朋友却一无所知,继续处于兴奋的状态;到了周二,大盘竟然高开,可是买盘已经开始消失了,最明显的特征是近在咫尺的高点竟然没有突破,股市有句谚语,该涨不涨的,就会下跌,小时候读书时老师也经常教导我们"不进则退"的道理,在股市也是这个理;到了周三,空方面貌可憎的表情已经开始獠牙舞爪地暴露在世人面前了,大盘已经是义无返顾地走下跌之势了;周四,大盘出现下跌的中继形态,已经改变不了大盘短线的下跌趋势了;到了周五,大盘继续下跌以实体阴线报收,说明下一个交易日会跳空低开继续演绎空方表情.全周以下跌7.26%阴线报收.
下一周(2007年2月5日-2月9日)沪深股市大盘趋势预测分析和投资建议
从大盘技术层面看:
以沪市为例,由于大盘在近6个月的时间里持续强力上涨,累计的风险已经是非常大了,大盘的超买现象非常严重,技术指标在高位都已经严重钝化了,调整随时可能出现,本周的调整并不是个意外,笔者在近段时间已经警告过很多次了,特别是不要小看罗杰斯的一番"空"话,他的观点是很正确的,在股市我们应该向我们的前辈多多学习,何况这个东西本来就来自西方国家,并不象有些人所描述的中国股市有"中国国情",那是不对的,是以偏概全的,尤其是现在的全流通的股市里,已经完全与国际接轨了,并开始逐步淡化"中国国情"的概念了,如果老抱住"中国国情"这个观点,那是要吃大亏的.
从大盘的成交量看:
本周的成交量随着大盘的下跌逐步减少,这个也是正常的现象,当大盘的成交量萎缩到一定程度,反弹将会孕育而生.这个情况应该在未来几周的时间里会发生.
从热点看:
本周下跌热点仍然是集中在银行股和地产股,由于历史涨幅惊人,下跌空间也会很大的600000和600036下跌的幅度都达到两位数而远远超过大盘下跌的幅度.
本周上涨的热点是题材股沪东重机(600150),五个交易日上涨了61%,每天都是涨停.涨幅前列的大都是一些前期涨幅不大的股票,相信未来的反弹将会以前期涨幅不大的股票为主.
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在周三大跌的时候,沪市只有一家涨停(10%)了,而在周五大跌的时候,已经有许多个股与大盘走势相反,并出现多只股票涨幅达到10%而涨停的现象,说明大盘的跌势开始减缓,反弹在孕育中.
下一周(2月5日-2月9日)的中国股市投资策略和中国股市投资建议:
大盘的两个交易的大幅度下跌,已经造成许多朋友的损失,从报纸得知,有的股民因为被套牢而寻死觅活的,甚为同情,同时也作为股市有风险来提醒大家,股市的介入应该在有准备的情况下介入,资金来源一定是要闲钱,进入股市之前一定有熟悉股市游戏规则,掌握股市脉络,当然这里面仍然有一个学习和交学费的过程,所以刚进入股市的朋友不要拿太多的钱来投资股市.对于前期被套的朋友,下面的观点应该对此类朋友是有帮助的,希望能够抓住本轮行情的最后一个机会,记住一定要果断!
本周出现的调整应该是情理之中的,大盘已经跌破了5周K线,说明大盘短线仍然会继续调整,可是不要就此以为本轮行情已经结束,这样的观点仍然是不正确的,一种趋势形成后会有一个惯性的,正如熊市惯性下跌一样,牛市也会惯性上涨的.从大盘大的总趋势看,现在仍然是属于上涨趋势的多头排列尽管短线有调整.在接下来的行情发展中,如果大盘仍然快速下跌,那可是好机会,反弹随时可能会发生,下跌的越猛,反弹的力度就会越大,这也是本轮行情留给多方的最后一个机会,至于反弹的高度,相信应该会突破3000点大关.这个情况应该在未来几周的时间里会发生.记住,这个是最后的减仓出局的好机会!!!
当然,股市里最能够相信的只是自己,别人的话都应该是参考的.
以上就是本人对历史的回顾和关于下周的股市投资建议,个人观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如果对大盘有任何观点和看法,都可以和笔者交流:cuiv.com@hotmail.com(MSN) ,留言:172903191(QQ留言).
如果有个股咨询,为了及时获得咨询而不错过咨询时间,别在QQ上留言,请在留言区留言,:http://www.cuiv.com/GuestBook/index.asp?KindID=1
本调查已过期,点击查看结果
链接:对于本文[ 股市东方:下跌得越猛,反弹的力度将会越大(07年沪深股市大盘分析及2月5日-2月9日投资建议)],仍不理解或不同意,请在 萃富股票技术分析区 继续探讨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