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参与盘中即时聊股】 【我要发表评论】
【字体:小 大】
不过,单靠货币,股票市场不会起变化,所以还要加上另一个心理因素。如果投资大众的心理是负的,即没有人想买股票,市场也不会涨。只有在货币和心理都呈正面时,股票指数才会加速上扬。两个因素都是负面时,指数就会大跌。
科斯托兰尼认为,对中期证券市场,货币比想象力更具决定性作用。如果货币因素是正面的,那么到了一定时候,心理因素也会变成正面的。
根据科斯托兰尼的经验,如果有很多剩余资金留在金融机构内流通,这些流动资金的一部分最晚在9到12个月之后,便会进入证券交易市场。反之亦然。如果货币因素是负面的,大众的心理状态在9到12个月后也会转成负面状态,即使经济第一线的消息仍相当正面,如果没有新的资金,行情还是无法上涨。如果大家期待的指数上扬没出现,第一批人就会失望地退出股票市场。第一批卖出交易把指数压低,引发进一步的股票出售,如此循环下去。
现在的中国证券市场正是处于货币和心理两大因素都为负面的状况之下。2004年,中国央行先提高了再贴现率,当年10月更在连续多年降息之后首次加息,2006年两度加息并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到2007年加息和上调准备金率频率明显加快,其中贷款利率加了8次,一年期贷款利率从年初的6.12%提高到7.47%,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10次,从年初的9%上调到14.5%,今年更已经两度上调准备金率至15.5%,而之前最高也只有13%。央行严格执行紧缩货币政策的态度已经明确无疑。不过,去年外贸顺差导致外汇占款创纪录的增加,市场资金面还没呈现明显的负面。
今年以来,随着次贷危机波及面扩大,我国出口顺差出现下滑态势,融资成本高、融资难对企业的压力也开始显现,加上大小非解禁和巨额融资压力,投资者心理也转为负面,如机构对2008年市场高点的预测从去年年底的8000-10000点降低到7000点左右,之后更被修正到4800点左右,新闻报道上关于熊市来临的舆论就像当初欢呼长牛到来一样热烈。期间市场几乎一路向下,其中上证指数三月份更是1994年7月以来的最大单月跌幅。
就目前看无论是货币还是投资大众心理都未有转好态势。货币方面,如果通货膨胀仍维持高位,紧缩的货币政策估计不会有多大改观;就投资者心理看,机构目前对2008年、2009年企业的盈利都并不乐观,同时对大小非解禁带来的股票供应增加也非常担忧,机构的谨慎心理又会传递给广大普通投资者,所以预计中短期内市场整体仍难走出低迷。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么做个坚定的长期投资者,无视股票的浮亏等待货币和心理因素转好,要么认亏出局,待市场趋势转好才再介入市场。
判断市场阶段很重要
科斯托兰尼表示,他全部的技巧,就在于判断市场是处于哪个阶段。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凭着敏锐的观察力,可以感觉到市场处于哪个阶段。但正如没有完美无缺的投机一样,并没有这方面的教科书,也不存在大家都可以盲目利用的方法。因为假如真有这么简单,那么每个人都可以在证券交易所里生活了。只有长期积累的经验,才能让人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即使最狡猾的成功人士也会出错,不过,在股市里浸淫久了,出错多了,自然会对超买或超卖的征兆有所感觉。当然前提是善于总结。
科斯托兰尼经常用市场对不利消息、有利消息的反应作为判断市场超买或超卖的理由。在出现不利消息时,市场并没有下跌,就是市场出现超卖,行情已接近最低点的征兆;市场对有利消息不再有反应,就是超买和行情暂时处在最高点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犹豫的投资者手里抓满了股票,尽管有利多消息,他们也无法买进股票。固执的投资者虽然有现金,但在这样的行情下却不想买进。
不过,这只是影响市场短期走势的因素之一。在市场由强转弱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很多有利或不利的消息,市场最开始反应都不算强烈,一定要积累到一定程度,即量变引发质变,超卖或超买的现象才会阶段性消失。像去年九、十月的时候,尽管当时货币因素已经变得很严峻,管理层的调控力度越来越大,但股票市场气氛却进一步炙热,而到今年三月份,管理层的态度明显转好,可市场依然低迷。所以投资者还需要综合更多因素来判断市场状况。
科斯托兰尼还习惯于用成交量来判断市场状况。他对成交量的信息有与众不同的理解。如行情下跌时,某一段时间里成交量很大,这表示有大量股票从犹豫的投资者手里转移到固执的投资者手里。当成交量小,且指数还继续下跌时,就表示市场前景堪忧。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股票还掌握在犹豫的投资者手里,他们还在等市场恢复元气。如果行情继续下跌,他们会突然恐惧起来,而把所有股票低价卖掉。
他不同意一般所谓成交量小时,行情下滑并不重要的看法,主要因为这时股票还掌握在犹豫的投资者手里,他们今天没有卖掉股票,并不表示他们不会在明天、一个星期后或一个月后,把所有的股票卖掉。
目前的A股市场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状况,虽然股指距离去年10月的历史高点已经跌去45%左右,但还有不少投资者在犹豫着要不要卖,市场一反弹往往就引出不少抛盘。所以,目前的市场仍然有很大的风险。直到犹豫的投资者都被“震”出去,才有真正的底部出现。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