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参与盘中即时聊股】 【我要发表评论】
【字体:小 大】
【本文摘要】 "我们投资股票最终的目的就在于找到笔记中那些能赚钱的篇章,然后照着里面的记录去实践。
有证券教父之称的Kostolany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股市学徒都在他的笔记本里夹了很多钞票,他只需要找到它们。"我们投资股票最终的目的就在于找到笔记中那些能赚钱的篇章,然后照着里面的记录去实践。
以下的内容不知能否成为最赚钱的"笔记",但它们确实能帮助您在当下的市场"保持赚钱的状态",这些建议来自于专业投资者、理财师和众多投资人的亲身实践。
"挤出效应""二八现象"--不论专业人士如何定义当前的市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大多数人在这半年来没赚到钱甚至在指数涨到6000点的时候,仍有人被买什么股票才能赚钱而困扰。
时机对投资很重要。对于亲自制定股票投资计划的人来说,最困难的是在正确的时间做该做的事。
我的一个朋友马束强先生,从去年的这个时候就一心想要杀进股市来淘金,尽管当时的大盘"鲜花遍地"我仍旧以性格不适为由劝其把家当投资于基金市场。结果,马先生虽然在投资基金上颇有斩获,却把我说的"性格不适"当作是对他不懂投资的反讽。于是,此君于我宅中缴获各类投资书籍若干回家苦读,至农历年后终于修成正果,怀揣2万元的基金收益投身股市。他的投资中,以海南航空 (600221 行情,资料,评论,搜索)历时最久也投入最多,但最终平仓时却只赚了1.06元:从4月13日买入到6月20号卖出,海南航空在7.20元的位置上一共出现过三次,马束强在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波动中卖掉了所有的股票。在他卖出后的二个多月里,海航受暑期旺季和半年报净利润大幅增长激励,一度涨至14元。虽后悔,但好在马的心态颇好。
头等大事,克服你的"大众投资心理"
如果你已经开始进行投资行为,不论是股票还是基金投资者,最容易陷入就是所谓的"大众情结"的陷阱,从众是投资的天敌同样也是无法赚到钱的第一项障碍。
在马束强的投资经历中,您可以看到,买股票这个游戏在开始的时候往往会给我们以赚钱的假象,就在参与者以为自己掌握了投资的技巧、熟悉了市场规则并乐在其中准备放手大干时,市场的大幕才真正拉开。
我们知道,投资股票获利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股票价差收益及股息分红。如果说股息分红源自于上市公司的经营和业绩增长的话,短期的股票价差几乎可以等同于买卖行为(因为从长期来看,股价的波动反映的同样是经营业绩的变化及预期)。也就是说,短期内股价的表现是作用于这样的规律:市场上出售股票的人多了,价格就下跌,直到有人再次认为有利可图而买入,进而引发需求增长,于是价格就上涨。
所谓短线高手,大多数是选取了这样规律中的某一段进行操作,并掌握了一些技巧和标志性变化从而进行操作的,比如:量增价涨或者是KDJ超买超卖。实话说,如今大多数技术指标只能当做参考要素之一,当然有技术高手的存在,比如江恩,但普通投资者又几乎没有办法掌握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加上没有大量实践的时间,于是大众投资者落入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就很容易--这似乎很容易理解,就是你总会选择人数更多的那个团队;可是这个市场的规律却又是往往只有少数人赚钱。
据说在华尔街,人们见面时寒暄的内容都是"buy side?or sale side?"可我们开盘前往往不知道自己是buy side还是sale side。如果股价是如我们上例所说的那样短时间内取决于供需的话,buy side应该盼望价格下跌,这样他能以更低的价格买进;但现实的情况是buy side往往在上升周期内不断买入,让sale side得以获利抛出,我们似乎在作对自己不利的选择。之所以这样,正是因为大众投资心理的作用:
股价或指数上涨时,市场中弥漫着继续上涨的预期,股评家、分析师和媒体及时表达了他们的观点但也不可控制的渲染了未来,更多的人出于获利要求、气氛影响和冲动等原因买股票,然后继续推高价格,又有人再次受到感染而重复上述行为。这时候的情况是有限的供给对不断扩大的需求,外在表现就是价格升高。
如同一切供求曲线一样,一旦需求涨幅回落,而供给还在不断增加时,股价就表现出调整甚至下跌。在需求增量扩大阶段中,买入股票并卖出可以获利,但需求的增幅开始下降时,赚钱的几率就小了一半并可能逐步降为0。
由于时滞的存在,需求增量下降时股价仍可能显示为上涨,如果被"别人在这只股票上赚了钱"的想法鼓动而选择买入,就容易被套。说到底,广义的大众投资心理就是受他人获利的鼓动,从而进行的非理智的抉择。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