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参与
盘中即时聊股】 【我要发表评论】
【字体:小
大】
春节之后,本该处于“春耕”忙季的国内大宗商品市场,却已连续下跌近三个月。在这背后,或是由于外资投行的连续唱空做空,抑或由于中国经济复苏的前景不够明朗,实体企业生产需求的持续下滑。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多位业界专家及行业人士,为您分析大宗商品持续暴跌的各种原因。 “春节假期后,市场发生了极其诡异的现象”,一德期货投资部总经理吕新明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对实体企业也是正确的规律,但是今年大宗商品市场却在实体企业正加大备料,逐渐恢复生产时,出现了幅度很大、持续近三个月的绵延跌势。” 吕新明认为诡异之处在于:凡是靠货币量的多寡来推动的投资品市场都在涨,比如股市 (节后也出现微调,但年前涨幅较大)、楼市,而靠实体企业实际生产消耗程度来决定的市场都在下跌,比如正应该处于“春耕”忙季的大宗商品市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已经开始“分道扬镳”的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或正在反映当下国内经济最深刻的矛盾。 春天里的冬天 就如北京今年的春天一样,一直到夏天的门口,冬天才依依告别。而本该到来的大宗商品的春天,也一直淹没在实体经济的冬天里。 大宗商品整体的绵延跌势已持续近三个月。统计数据显示,仅就三、四月份而言,两个月大宗商品环比下降的商品数为环比上升的商品数的两倍。其中,3月份大宗商品价格涨跌榜中环比上升的商品共69种,环比下降的商品共148种;4月大宗商品环比上升的商品共61种,环比下降的商品共153种。 公开数据显示,4月份以来大宗商品弱势明显,金价则在4月中旬出现了1321.7美元/盎司的新低。除此之外,原油价格跌幅也很明显,布伦特下跌7.0%;WTI下跌3.9%;LME期铜价格下跌6.6%;期铝下跌1.8%。 受全球大宗商品的影响,国内大宗商品的价格也一路下跌,其中沪铜主力1308合约在4月23日出现48460元/吨的三年来新低。 国内大宗商品市场春节后的突发跌势,与外盘及外资的走向判断有着直接的传导关系。 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深顾问、央视《华尔街》学术顾问陈思进认为,近来,中国经济渐渐地放缓了增长的步伐。西方对中国楼市泡沫即将破灭的忧虑此起彼伏,导致市场对大宗商品市场的预期需求,或将大幅下降,比如木材、铜、铝等。因此许多欧美分析师提出,“应该减持一切与中国楼市相关的金融资产”。 “如此一来,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建筑业,其次是金融机构和热钱囤积的大宗商品市场,当大宗商品走向下滑通道时,就将面临资产缩水。至于企业是否会破产,要视其投入参与博弈和投机的资金多少。从目前经济基本面来看,欧美经济非但没有回春,还可能正酝酿着下一波信贷危机,一旦袭来,股票持有人便将从股市兑现抽身,被炒高的金价、铜价以及其他大宗商品的泡沫或将到达爆破的边缘。”陈思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邮件采访中,清晰地梳理出外资突袭国内市场的“战略规划”。 进入4月底,大宗商品市场出现迟来的“小阳春”。但是华创期货研究所所长隆长军认为,这并不代表“大宗商品的趋势一下子就会扭转”。 “这几天的大涨,一方面是此前利空消息消化殆尽,另一方面是欧央行降息带来的宽松预期。所谓‘黄金市场上华尔街空头败给中国大妈’也是国际做空者在存储周期长的有色金属、贵金属方面短期不敢更多做空,并结合欧洲央行降息带来的预期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