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参与
萃富网(www.cuiv.com)盘中即时聊股】 【我要发表评论】
【字体:小
大】
始显现,通过对PC及移动端口的流量和数据进行变现而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对应充电桩成为能源互联网终端的第三阶段)。
目前美国是世界最大电动汽车市场,美国充电桩运营模式已较为完善。以美国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商之一ChargPoint为例,ChargPoint已建成充电桩接近2万个。但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充电网络,它还可以向电动车车主、经销商及制造商提供大量云服务,包括充电站定位、便捷的支付手段和充电状态远程监控等。
第二个阶段,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设备的进一步普及,充电桩运营将成为整条产业价值链的核心。在设备布局阶段有规模优势企业有望在这一阶段占据先机,利用先发优势和排他性壁垒实现行业的整合和集中度的提升。这一阶段中可能出现类似光伏电站的高杠杆运营模式。但充电桩与光伏电站的区别在于,充电桩更多的出现在日常生活场景中,与人的互动更加频繁,关联更加紧密。因此,运营商的变现模式也将更为多样化,更需要互联网思维的应用。
电动汽车使用车可以通过手机下载充电服务公司的App,来寻找就近的空闲充电桩,并可直接导航至充电桩所在地。同时,它还向个人及机构提供充电桩购买安装服务,消费者自己也可以变为“桩主”,并通过App来管理自己充电桩的运营情况等。
第二部分,充电桩行业的投资逻辑
投资逻辑一:国家顶层设计,地方政策利好
2012年“十二五”规划中首次对充电桩建设作出规划。2014年7月后,相关政策密集推进。2015年全国两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加大各试点示范城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力度。今年《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有望同时出台。《规划》与《意见》,是充电基建在中长期未来方向、目标要求、统一标准、具体分工等的纲领性文件,将从顶层设计上推动充电桩的建设进程。
地方政府也纷纷将充电桩建设纳入规划,北京、上海、安徽等地纷纷推出多重政策利好,充电桩基建有望在全国呈现多点开花之势。
投资逻辑二:“最短木板”,空间巨大
“充电难”如今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主要瓶颈。充电桩是新能源汽车的基础配套设施,但处于极度的“供不应求”。政策提出了充电桩建设的最低下限值,即《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到2015年左右,在20个以上示范城市和周边区域建成由40万个充电桩、2000个充换电站构成的网络化供电体系,预计总投资在600 亿元以上。虽无准确的官方数据调查充电桩数量,但市场估计我国共有充电桩数量不足3万个,未超过目标值的一半,远远滞后规划要求。
市场对充电桩基础设施的需求更大,2015年新能源汽车基本产业化,纯动力汽车和插电式汽车市场保有量至少达到50万辆,2020年新能源汽车超500万辆,按充电接口与新能源汽车数量比例不低于1:1,一辆车对应1 个慢充、0.2 个快充计算,2015年对慢充和快充的市场需求至少有50万和10万个。可以预见,充电桩在短期内迎来爆发式增长,且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建设互为正反馈,充电设施和运营巨大的投资机会来临,充电设施市场预计达到千亿元。
投资逻辑三:物联网蓝海 + 车联网入口
充电桩智能搜集数据、数据缓存、远程管理, 蕴藏“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物联网蓝海。电力管理部门需要将各个充电站桩的数据进行联网汇总,为智能电网建设提供有效数据,并实现充电站桩的远程管理。充电桩具备数据采集和数据缓存功能,可将充电站桩的工作状态、电流电压、充电时间等数据实时上传云端,支持调度中心平台软件对充电站桩的遥测遥控。充电桩也可以将故障信息、安全警报及时反馈给维护人员。此外,对于混合动力车车主贪图近100%车牌中签率和财政补贴、却继续用油的行为,充电桩接入物联网系统,可以轻松监测车主的能源使用行为,有效避免道德风险。
充电桩是充电变现的重要载体,扩展虚拟支付场景,成为车联网的新入口。充电桩天然具有支付终端的性质,有助于培养车主的消费习惯,借此直接或间接地打开车联网广阔的娱乐、应用等空间,催生虚拟支付场景。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