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参与
萃富网(www.cuiv.com)盘中即时聊股】 【我要发表评论】
【字体:小
大】
公司永清环保(行情,问诊)、高能环境(行情,问诊)、东江环保、桑德环境等。土壤修复行业上游的环境监测仪器关的企业包括聚光科技(行情,问诊)、华测检测(行情,问诊)和天瑞仪器(行情,问诊)等。如果“土十条”在2015年落地,土壤修复类企业将有望分食上万亿“蛋糕”。
市场关系理顺
自环保被划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起,外界对于其最大的诟病是“环保是一个行业而非产业”。由于传统体制限制,这个行业并未理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关系。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相关专家此前曾对记者表示,按照相关法律及政策文件的要求,“谁污染、谁治理”是国际通行的治污原则,但在国内推行起来却收效不足。尽管近年来在政策强力推动下有所进展,但对于污染大户来说,污染成本非内部化这一点始终难以催生其治污的主动意愿,因而也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供需双方,环保行业产业化发展始终缺乏内生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的一系列政策动向表明,上述现象有望很快得以改观。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旨在明确治污主体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指导意见》目前正在环保部紧锣密鼓制定中。这意味着未来的污染治理,除了政府和污染企业之外,有着治污技术和项目运营经验的第三方平台将名正言顺地参与其中,成为推进产业化进程的核心力量。
此外,曾经一度让业界诟病的污染大户“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局面将有望彻底改观。一方面,新《环保法》明确污染处罚“按日计罚、上不封顶”的理念;另一方面,环境税将有望于明年正式推行。这两者意味着未来企业的污染成本在不断高企的同时,这一成本还将直接转化为企业经营的内部成本。“未来,污染大户会像处心积虑降低原材料成本那样,最大化降低其单位产品产出的环境成本”。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直受困于融资难问题的地方政府及环保企业,有望通过国家正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的PPP模式而引来融资“活水”。
事实上,不少水治理上市公司已开始尝试以PPP模式来参与污水处理项目。国内污水处理龙头之一的碧水源近期就宣布,将定增募资78亿元参与一些地方的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及运营,其中PPP模式项目成为最大亮点。国中水务12月22日也公告称,公司作为社会资本参与的湘潭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一期工程,成为湖南省唯一入选的财政部首批PPP示范项目。
业内人士指出,社会资本欲以PPP模式参与政府“治水”项目,重要门槛是自身须具备技术和资本双重优势。目前已在污水处理领域耕耘多年,具备资金和平台双重优势的上市公司,无疑将率先受益。
近期接受采访的众多业内人士均对记者表达的一致观点是,当行业发展的各种生产关系相继理顺之后,环保将真正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而市场所期待的一度如空中阁楼般的“万亿级市场蛋糕”,才可让整个行业尽享。而种种迹象表明,实现这一蜕变的时间节点,便是即将到来的2015年。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