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参与
萃富网(www.cuiv.com)盘中即时聊股】 【我要发表评论】
【字体:小
大】
些公司未来在千亿元甚至万亿元的光热发电市场蓝海遨游时积蓄超越其他同行的长期优势地位。
该研究员表示,从产业链角度分析,任何新兴产业从起步到成熟,其上游的制造业必定也将率先崛起。这一点在风电、光伏等行业已有验证,未来的光热发电也不例外。
根据兴业证券整理统计,目前的A股市场上,进入光热发电制造业领域的上市公司不下5家,主要涉及上游光热发电主要设备包括采光镜、集热管和导热介质等的制造。例如,杭锅股份(行情,问诊)早在几年前便向杭州中控太阳能增资5000万元获得20%股份,而随着杭州中控太阳能热发电项目获得1.2元/度的上网电价,项目商业化运作后的收益必将被杭锅股份分得。航空动力(行情,问诊)和三花股份(行情,问诊)也均在碟式太阳能热发电关键装置领域耕耘数年。而金晶科技(行情,问诊)则在2003年通过与美国PPG公司进行战略合作的方式,涉足光热发电的基础部件超白玻璃的生产领域。
度电成本下降很关键
对于光热发电近段时间市场关注度的持续升温,也有不少研究员持相对谨慎态度。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他们所指出的光热发电当前最致命的短板便是成本问题。“尽管任何新能源发电形式都会获得政策青睐,但放眼未来,随着国家补贴政策逐渐下调直至取消,它们都要被推向市场,到时候,决定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发电成本。”
当前来看,太阳能热发电的成本,无论是相对于火电,还是与其“同根生”的光伏发电来说,均存在较大劣势。综合行业多个研究报告的权威说法,目前国内光热发电的初始投资成本在2.9万元/千瓦左右,度电成本为1.38元/度上下。对比传统火电和光伏发电,光热发电的初始投资成本和度电成本均相当于传统火电的4倍,是光伏发电的2倍。
刘晓冰也坦承,目前摆在光热发电全行业面前的最关键问题便是,如何推动行业整体投资和度电生产成本的迅速下降。
有光伏行业分析师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曾经一度是市场“宠儿”的光伏行业,经过长达数十年的规模化扩张,技术几轮升级换代,制造业产品价格一路下跌,目前其度电成本也仅降至1元/度,最低也在0.8元/度上下。以此进程来类比分析光热发电,其当前装机规模不及光伏1/10,且制造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并缺乏成功商业化案例,如此现状下,要实现度电成本下降,显然并非易事。
不过,刘晓冰表示,未来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凭借自身的天然优势,光热发电还是有望在新能源发电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
刘晓冰解释称,光热发电行业未来成本下降的空间十分巨大,这主要体现在技术路线优化升级以及关键部件国产化替代上。
在技术路线问题上,目前国内外均以槽式和塔式为主流,其中槽式光热发电站的装机规模为塔式的数倍,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但刘晓冰认为,从行业发展趋势上,目前槽式发电技术的成本下降空间已经饱和,未来最具成本竞争优势的是塔式技术。他解释道,塔式光热电站其吸热器中的工作介质的温度在500 -1000℃,高温度决定了高热值转化效率。同时,相对于槽式系统,由于省掉了管道传输系统,热损失小,系统效率高,也更便于存储热量。这一技术优势决定了在同样规模的投资水平下,塔式比槽式电站的单位投资可下降一大截。
而在光热设备方面,刘晓冰指出,仅以光热发电的聚焦集热管这一关键部件为例,其在全球发展近30年,一直以来被德国肖特和西门子两家企业垄断,产品售价居高不下。近两年,随着国内光热发电开始起步,已有十余家企业试制出样管,其规模化生产后的价格可较国外产品下降一半以上。“这意味着光热设备全面国产后的替代成本下降空间潜力十分可观。”
按照中信证券的研究分析,在国内市场,光热发电单位投资如果在5万元/千瓦以上,市场难以推广;如果降到3万元/千瓦,市场开始出现;如果再降到1.5万元/千瓦,有较大市场;若降到1万元/千瓦,市场不可估量。
刘晓冰乐观地表示,光热发电进入“平价上网”时代,有望在十年左右时间内实现。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