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散户股票被套四种浅释及经验总结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7/4 7:11:4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第一种,主力陪绑论。他们的结论是:主力跑不掉,所以行情还要起来,还会创新高


  这个结论的前设基础是,第一,假设了主力没有从市场跑掉。第二,假设了如果主力在市场里,行情就不会完。第一个假设,是自己认知方面的信心表露,主力没有跑掉,你怎么知道?他这么说,说明他是知道了,因此对自己的看盘水准,自我评级一定很高。第二个,是假设了主力的能力超常,只要在里面,就要做行情,就可能创新高。这也是基于市场主力做盘能力高于普通交易者的说法,但到底高到哪里?其实我们并不知道。


  我对这个结论有两点疑问。如果第一个假设成立,自己的看盘水准高超,可以看出主力在与不在,那么为何不早一点看出大盘的顶部而少受或者不受如此尴尬局面呢?如果第二个假设成立,主力的做盘水平超常,那么为什么主力不是在行情的高位处就已经跑掉了呢?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一个观点,是自我安慰的一个交易心理过程。所以持有这个观点的交易者,很容易在股市的头部被套其中麻木不到。


  第二种,跌了这么多,反弹在即,等反弹再走。我说你怎么有能力知道反弹在即?如果你可以知道每一个行情,那么前期更大级别的行情为什么不看准确一点?反弹是留给逃顶成功的人做的,并且永远是这样。既然没能顺利在高位出局,那来有抄低做反弹的资格。况且已经出现亏损的交易,最重要的工作是控制损失,而不是期待翻本。我说过,我这样的趋势交易者如果一次交易出现超过30%的损失,那我的交易生命就结束了,这一点,是永远不能被超越的。如果我现在的交易出现亏损并达到停损的要求,就要立即执行,不管任何其它因素,更遑论把自己的交易期待建立在未来的想象之中呢?交易中的任何错误,都要及时纠正,不能使用错错得对的侥幸赌徒心理,以免过早结束自己的交易生涯


  第三种,持有的股票虽然走势不佳,但是利好消息没有兑现。这种心理因素也是普遍存在的。我前期持有733,有两个重大的利好,第一个是股改高送股,第二个是控股首创,成为券商公司。在信号持有期内,我对这两个利好是乐见其成的,但是卖出信号出来了,我就对这两个所谓的利好不信了。股改是否会被否决?参股券商能够成功?退一步说,即使股改成功,控股券商成功,就一定是股价还要大涨的理由?不能提前消化了吗?涨了近20倍,不算没涨吧?退三步说,即使这两个消息属实,股价也大涨,我如果因此不卖,虽然我可能获得好处,但是显然我***了自己的交易基础,我的系统还有什么意义?我敢否认它吗?否认了它,背叛了它,我就是忘本,就没有了今天的一切,甚至,我还可以拥有与733的那些甜蜜时 所以,消息也要服从于在其之上更大的交易原则,我们交易的是自己的行为思想,而非市场给我们的那些乱七八糟,真真假假的信息,或者技术。


  第四种,用新的判断来试图解救旧的可能的错误,或者,本身就没有对错误的定义。举个例子,我看到论坛一位写手,前期认为大盘在最近会有新高,也认为自己可以在这里从容、有利出局,但是风云突变,市场走低了,对比自己的交易状态,应该很容易作出自己看错形势的判断。但是这位很不成熟的分析者并没有这方面的检查,倒是信誓旦旦,把希望建立在更为遥远的未来。我很想问一句:如果未来再错呢?是不是还有未来?只要活着,我们就不会没有未来。但是今天的交易,现在的交易,一次性的交易,就要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结束,欠账总是要还的。


  把交易的期待建立在自己的分析基础上,不错。但是我们必须让市场作出裁决:我的判断是否合格?如果面对市场的审判,我们不予理财,甚至听不到它裁决的声音,那么任何的分析预测,都是空洞无力的,都将受到市场永远的惩罚。市场的裁决已经作出,赖着不执行,就是不想看到亏损或者利润缩水成为现实而采取的鸵鸟政策,市场会照着这只鸵鸟的屁股、身子,狠狠地打下去,鸵鸟也是会死的。


 这是我的结论,我说这个结论的时候,也是信誓旦旦的。

 上述第四种心理基础和第二种等反弹心理本质上差不多,但是性质迥异。第二种认为反弹再走,本质上还是认识到行情趋坏的,不过是行为上的快慢,力度大小而已。但是第四种,因为自己不能实现期望的利润而对市场看法得到实际上是屁股指挥脑袋的分析结论,这种做法对自己的害处自不待说,对那些普遍具备鸵鸟心态的散户而言,这样的思维强化,将使他们的交易胜利之门打开的日子,拖得更为久

  散户为什么大多数人会输?就是输在幻想,输在没有交易的纪律,输在执行不严


  亏损,或者利润大幅回撤打破技术底线的时候,每个人都是痛苦的,不敢截断这种局面,甚至为这种局面寻找自我安慰的理由,这是股市交易中的自慰行为。人们普遍在对未来成功未来做交易高手的幻觉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离开交易的正道越来越远。这是令人可惜的,也是无法改变的。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