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权证考验投资者的理性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20 6:36:3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金融期货、金融期权作为典型的衍生产品,从来都是附着在其对应的标的产品基础上的。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初衷,绝不是为了扩大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更不是为了让某些人投机获利。恰恰相反,该类产品的出现原本是为了降低市场参与者的风险。  

   目前,对于股指期货的讨论已非常充分,股指期权虽然也有媒体讨论过,但总体看来,大家都觉得这是股指期货推出的后话。关于期权概念,目前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距离我们普通人甚远的知名企业的高管所持有的股票期权,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证交所推出的权证。  

  权证推出的初衷,是作为股权分置改革的副产品而出现的。其价值依附于标的股票的价值。  

  我们以马钢CWB1为例,来解释权证的价值。2006年11月29日,马钢派发的以“马钢股份(600808) ”为标的证券的12.65亿份欧式认购权证在上交所上市交易,权证交易简称为“马钢CWB1”,交易代码为“580010”。该权证持有者,有权在两年后的到期之日即2008年11月28日以3.4元价格买入一股马钢股份。假如你拥有100股马钢权证,那么到期后,你可以再花340元买入100股马钢股票,而不必管到时市场上马钢股票的价格是多少。如果到时马钢股票为5元,3.40元获得的马钢股票转手抛出,你就可以获得每股1.60元的差价利润。但是如果到时马钢股票为3元,你就不会执行权证,而明智地选择直接从市场上购买。  

  所以,认购权证的价值主要就是由执行价格和预期未来标的股票的价位所决定的。如果股市持续向好,标的股票表现优异,则购买认购权证有利可图,其就会受到市场追捧,价格上扬;反之,如果预计未来标的股票股价下跌,则认购权证就无利可图,此时认沽权证才是争相购买的对象。  

  从以上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判断,由于执行价格是一定的,所以权证的价值理论上来讲最大只能是预期市场价格与执行价的差值。从近期走势来看,马钢CWB1的价格一直在6元以上,这种定价的含义表明,目前市场预期2008年11月权证到期时,马钢股份的价格将攀升到9.4元(6元+3.4元),对比目前将近8元的市价,权证持有者们显然预计股价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认沽权证的价值决定原理与此类似,只有当执行价格高于到期日股价时,购买认沽权证才划算。但是目前的认沽权证市场上却出现了与理论完全不同的状况。  

  上周四,即2007年6月14日是被很多媒体称为“注定要写入中国权证市场发展史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华菱(038003)和五粮(038004)两认沽权证的交易价格首次超过了行权价。这意味着,即便这两只权证所对应的正股价格在行权期(2008年3月左右)跌至0元,6月14日买入这两只权证并持有到期的投资者仍然要面临亏损。以五粮YGP1(038004)为例,标的股票五粮液(000858)近期股价约32元,认沽权证上周收盘价为8.15元,行权价为5.6270元,按目前1:1.402的行权比例计算,即使不计算购买权证和股票的手续费与税金,到期行权所获得的最大金额也只是5.6270*1.402=7.89054元。理智上判断,高于此价位买入权证,除非是预期五粮液股价跌到负数。  

  有人质疑这种认沽权证设立的意义。因为按照五粮液的基本面情况,要是该认沽权证有价值,至少股价要跌到5元左右。按照2006年五粮液每股收益达0.4316元的情况计算,市盈率需要降至约11倍,这样的情况有股民笑称“崩盘都不可能”。正是基于此,有人认为没有人会将权证保留到到期日,这就是一场对“废纸”的投机赌博。  

  另外一只颇令人匪夷所思的认沽权证招行CMP1(580997)行权价为5.48元,鉴于招商银行股价近期在21元左右,几乎可以确定,到2007年8月底到期时,该权证将毫无价值。但就是这只无异于“废纸”的权证,上周居然收在了3元左右的价位,其成交金额在6月11日达到了450多亿元。  

  权证作为期权的一种,现在被游资助兴掀起如此的波澜,兼之T+0的交易机制诱使,权证价格以“火箭”似的速度上蹿下跳,简直是对心脏的极大挑战。有些投资者指出,所有的沽权在理论价值上均已是废纸,仅具有投机价值。而这种投机价值在适当的时候会表现得十分可观,到期时间不同,决定了不同沽权投机价值的巨大差别。  

  这种完全背离价值的投机炒作,其实完全不是金融衍生产品题中应有之义,衍生产品特有的保值功能在这里完全看不到。现在的权证市场虽然引人瞩目,但已是面目全非。如果是坚持价值投资的入市者,面对这样的思路完全就成了“鸡同鸭讲”,一窍不通。恐怕也正是因为面对衍生产品弥漫的投机风气,才使得股指期货等的推出一再拖延。  

  当然,也不可否认作为基本衍生工具的权证市场,充当了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启蒙力量。除了活跃证券市场外,更为今后推出更复杂的工具提供了关于风险教育的生动借鉴和启示。无论是权证投资中的“大赢家”,还是套牢其中难以逃身的自嘲为“大傻瓜”的投资者,都从市场震荡中看到了金融杠杆的无穷威力。(见习记者 石晓芳) 金融时报-金时网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