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逆市投资法让你这一波有得赚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15 7:53:0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在前期下跌行情中,基金重仓股剧挫,在6月4日拖累大盘暴跌,给试图反攻的多头最后一击。像中石化、深万科等权重股都趴在跌停板上。这无疑放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对一些新股民的杀伤力更大。


  “投资者在第四个甚至第五个跌停板上的出货,应该是气急败坏的最后的卖压。”深圳一家私募基金的操盘手陶先生直言,经过本次大跌,散户投资者心有余悸,会选择离开市场,转向买进基金。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统计显示,在5月30日沪综指暴跌6.5%之时,基金新增开户数达7.65万户,远高于上日的4.8万户。

  当满怀着赚钱梦想入市的新股民,突然遭遇连老股民也极少经历的暴跌行情,其心态会怎样呢?国都证券的分析师张翔认为,是迅速由前期的贪婪转向恐慌。在羊群效应的作用下,恐慌性的抛盘将大量涌出。如果炒股资金来自养命钱、贷款或者购房款,那么抛售的动机将更为强烈。同时,市场的下跌也会引发基民的大规模赎回,这意味着基金重仓股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市场也在负反馈效应的作用下进一步下跌。
  这种由大涨转大跌时的剧变,似乎印证了摩根士丹利亚太区前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此前的描述:“撤离市场的通道将非常狭窄,市场有可能会出现暴跌的局面。”


  最恐慌的时候最能赚钱


  昨日,深成指再创出新高,沪综指离新高仅一步之遥。约有三成股票已创出5月29日以来的新高。现在投资者最困惑的是,在本月初疯狂抛售的行为,到底是不是理性行为?


  在华尔街,有一个经典的投资案例:1998年夏天,美国中西部的大旱,导致玉米和大豆期货价格暴涨。可是,在期交所所在地的芝加哥突然下起了一场细雨,结果导致玉米和大豆价格大跌。


  如此荒诞的下跌,似乎反映了市场的非理性和过度反应。但是,诺贝尔奖得主、金融学家默顿·米勒认为,在一个理性的市场中,相关的客观环境,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变化,也可能引起一场定价基准的重大修订。因为一旦持续干旱的情况发生终结,即使是一场微不足道的小雨,也可能使市场对天气的变化和玉米的供给预测发生迅速且深远的改变。


  同样,在本轮大跌行情前,深沪股市已持续大涨了24个月,沪综指累积涨幅达334%,按流通股本计算的平均市盈率达到60多倍。而且,从3000点到4000点仅用不到50个交易日。在暴跌前,频频出现的8%以上的日换手率和盘中的大幅震荡,显示投资者持股心态脆弱。


  从行为金融学角度看,个人的理性选择,一旦成为集体行为,有时便成了“集体谬误”。业界专家认为,在股市暴跌时,个人的最理性选择,应是清光股票,等待在低位捡回来。但是,一旦每个人都这样做时,市场便没有了接盘。可是,至少短期投资机会又因此而产生。


  “最好的投资时机,是当所有人最恐慌退缩的时候。”这是在华尔街有“环球投资之父”美称的投资大师坦伯顿的赚钱法宝。在1949年,日经平均指数跌至179点时,他大量买进日本股票。可是,在2万多点时,他便认为市场泡沫太大,清仓离场。后来,日经指数1989年最高涨至38957点,坦伯顿虽然没有吃到这口“大肥肉”,但也避开了大熊市。在2003年,日经指数最多跌至7603点。


  同样,在上周不少个股连续砸出四个跌停板时,敢于进场的投资者,至少短期也是赢家。这种逆市投资法,再一次证明了股市盈利规则:长期来看,一个人赚钱,二人打平七人亏损。或许正如高盛集团机构投资者创建者门斯切在《市场、群氓和暴乱》一书中所言,“群体越肯定的事情,就越有可能出错。如果所有人都正确,那么股市也就无利可图。”


  相关链接


  旅鼠效应


  据悉,挪威旅鼠的数量,每隔10年就会激增二三倍,它们被迫四处觅食。可是,挪威长长的海岸线,经常成为旅鼠前进时的天然屏障。它们被迫集结成群,形成长长的前进队伍。从众,于是成了旅鼠的本能行为。


  美国“股神”巴菲特将基金经理形容为“旅鼠”,因为他们是情绪化严重的群体,阅读同样的报单杂志,相信同一些“专家”的预言。他们更关注的是“其他基金在做什么”。巴菲特还创造了一个新名词给基金——“集团避免不了的疯狂”。即明知道事情不对,可是因为其他人在做,自己不得不跟着做。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