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散户的投资逻辑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8/5 20:41:57  文章录入:萃富投资  责任编辑:萃富

  我经常提到投资逻辑,因为它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黑天鹅”事件。那么,到底什么是投资逻辑呢?

  这里,我举几个例子,算是抛砖引玉。

  增发

  我曾经描述过中国公司的“圈钱”路线图:1.隐瞒前几年业绩;2.找出一支笔和橡皮;3.当年业绩大增,在市场中炙手可热;4.马上融资,先是定向增发试水;5.二级市场融资(在广大股民的强烈要求下);6.回到第一步。

  就像近来几个被捧为“天人”的增发银行,我不知道那些写吹捧文章的人到底是糊涂还是有别的原因。这些文章反复强调这家银行业绩大增,今年形势极好。然而,如果形势极好又不缺钱,那为什么要增发?文章还反复强调这家银行今年分红极其慷慨。可是,增发的规模似乎远远大于它分红的规模吧?这家银行到底是缺钱还是太有钱了?

  其实,这里的逻辑很简单。只要是增发,就是缺钱。不论它采取什么花招,我们只需注意公司在二级市场上是在吸纳资金还是在发放资金就可以了,除此以外的不过是“数字游戏”而已(这里说个具体数字,某上市银行分红12.7亿元,而增发达到了250亿元—400亿元,还被誉为“中国最好的银行”)。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向你借款100万元,借之前先给你1万,以此证明我“超级有钱”,你就放心地借给我100万元吧。大部分人都能看透这完全是作秀,但是为什么在投资股票时却看不透呢?

  这就是普通的逻辑。所以不论公司或某些媒体怎样口吐莲花,都不能改变“这家公司有高达250亿元以上的资金缺口”这一事实。

  行业增长

  一个行业很难有长期超越GDP增速的增长率。因为越是赚钱的行业,就越是会涌入更多的竞争者,人人都想“分一杯羹”。除非是超级行政垄断(这个也未必有效,别人也能取得行政资格的),其他行业的增长率几乎都保持在GDP平均增速左右。

  一个行业的常态自然是“有的公司增长率高于平均,有的公司增长率低于平均”。那么,当一个行业整体增速都远高于GDP增速、行业内公司都活得很滋润、最差的公司也能大把赚钱时,投资者应该保持警惕。因为这往往意味着行业景气度、股价达到顶点。反之,一个行业整体增速都低于GDP增速、行业内公司全部亏损,则说明该行业景气度正处于谷底。当然,谷底并不代表一定会在近期内反转,什么时候反转不知道。

  比如,2007年的银行业普遍形势大好;2008年的航运业、航空业全面亏损。

  周期性行业

  把握周期性行业也有一定的逻辑。

  要投资周期性行业的话,如何观察周期性是一个问题。比如,巴菲特对中石油的投资。“股神”说,当石油价格在30美元的时候他很有信心,但是当石油价格在70美元的时候就不是那么有信心了。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逻辑。当石油在30美元左右的时候,行业内的石油公司普遍都活得很辛苦,那就是投资石油股的好时候。

  买入之后,需要的就是耐心,因为你不知道行业什么时候会反转,也不必知道。你只需要知道30美元的石油很便宜就可以了。然后等到整个石油行业都赚得盆满钵满时卖出就可以了。如此而已,需要简单的逻辑加上耐心,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方法。

  皇帝的新衣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说的是印地麦克(IndyMac)银行倒闭事件。该文认为导致IndyMac倒闭的直接原因是纽约州参议员舒曼致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警告信。因此,对于IndyMac银行的倒闭,舒曼负有一定的责任。这是一个很好笑的逻辑。如果IndyMac是“穿新衣的皇帝”,那么不论有没有“小男孩”来喊一嗓子,都不会改变它“赤身裸体”的事实。

  当火灾蔓延的时候,我们应该责怪的是放火的人,还是责怪指出火灾并报火警的人呢?难道明明发生了火灾却要装作没看见,才是正确的?

  在中国股市,也有同样的情形。谢国忠先生被人反复地责骂,因为他指出5000—6000点时A股市场泡沫巨大。很多人愤愤地说,中国股市就是被谢国忠说下来的。那么,如果谢先生不指出来,中国股市就没有泡沫了?就不高估了?如果没有泡沫,为什么害怕别人的指责呢?

  如果你到别人家中大叫:着火啦(实际上却风平浪静)!这房子就会因此而付之一炬?这里就有一个简单的逻辑:这火是从哪里来的?难道是靠嘴能说出来的?

  最近,笔者投资的美国男装在公布季度增长16%之后,有一家小型评级机构将美国男装的评级降为“卖出”,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增长不会持续。美国男装是很小的公司,平时没多少评级机构关注的,所以一个“卖出”评级引来了股价在两周内大跌30%左右。按理说,重仓美国男装的笔者应该很痛恨这家评级机构才对。但是,这实际上对我并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我心里清楚美国男装的价值,我认为这家评级机构错了,所以股价的大跌给我带来的是更低的买入价格。所以,真希望再来一家评级机构给个“卖出”报告啊!

  卖出策略

  有人问我的卖出策略是什么。其实,我买入的策略还可以,卖出的策略却很烂,基本上都是卖在“半山腰”的。如果一定要讲的话,那么我想讲的就是三点:1.公司基本面发生变化。2.发现更好的投资标的。3.公司股价高估(这里也是用市净率判断法,具体怎么判断,那就各人的方法都不同了)。

  关于认错

  这两天有点喜欢上了索罗斯的认错了。诚然,对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认错,只有不断地认错才会进步。

  现在回过头来看,笔者在过去的几个投资错误上谈得还不够清楚。静下心来想想,我最怕谈到的是哪个公司和哪个错误?想通了这点后,我决定重点谈谈这家公司以及我犯的各种错误。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