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7·29”诊断书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8/3 7:42:49  文章录入:萃富投资  责任编辑:萃富投资

“7·29”,又一个会被未来无数次提起的暴跌日,比较其与历史上相似K线,研究其性质,无疑会给行情的判断带来极大的帮助。

  上证综指7月29日放历史最大量暴跌5%,创下1664点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盘中各种传闻横飞,跌幅一度逾260点,数百只个股跌停。随后抄底盘介入,但依然有巨量资金出逃,其后两天大盘反弹,但交投萎缩千亿。

  “7·29”暴跌

  “只不过打一个盹的时间,指数就连下3个整数关口了。”谈到本周三的暴跌,华南一阳光私募唏嘘道。

  7月29日的开始似乎预示着这又是一个平静的上涨日期,唯一不同的是中国建筑(601668.SH)的首发上市,7元以下,中国建筑明显受到大资金照顾,锁定大部分筹码后,中国建筑迅速推高至7.96元,随后开始下挫。

  地产板块明显受到资金分流影响,在大盘红盘期间,孤独下跌,并很快蔓延至有色金属、煤炭等获利盘丰厚的板块。

  银行的做多资金成为掩护,深发展A(000001.SZ)大有冲击涨停之势,但抛压的沉重让市场迅速选择反手做空。

  银行跟风品种开始发绿,其余权重跌幅扩大,恐慌蔓延。

  直到午后的13点57分,恐慌经无止尽的下跌演变为撕裂。各板块疯狂跳水,重重的摔在跌停板上。两市成交额达4373亿元,为历史新高。

  7月28日的中金公司晨会报告上表示,银监会公布固定资产贷款投向的管理办法以及部分国有银行公布全年信贷目标,可能引发市场对信贷收紧的担心;而成渝股份(601107.SH)上市首日的爆炒,又让市场担心管理层可能对相关炒作加大监控力度。

  这些“传闻”均在7月29日盘中得到强化,并添油加醋地传出管理层正考虑收紧信贷、上调准备金、上调印花税等消息,空头尽力宣泄。

  有意思的是,7月29日盘中还传出一份中金公司给各大基金公司的“内部邮件”,直言要抄底,尽管后来中金出面否认。

  就是在这样充满噪音的市场,指数完成了重挫,交投创造了纪录。

  历史不会简单相似

  2007年5月30日,财政部半夜12点宣布证券交易印花税由1‰调整为3‰,引发市场大幅下跌,当天上证综指下挫6.50%,个股涨跌幅比例达到1:20。

  2007年,上调印花税只是管理层对市场调控的的开始,此后的市场,尽管股指仍惯性上扬,但许多“八类股”穷途末路,难现主升,二类股的上涨更多地是来自基金取之不尽的弹药。

  历史显然不会重演,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对记者表示,市场有三个暴跌传闻,印花税调整、保证金率调整、劝退指数基金密集发行,但这三个传闻可能性偏低。从三个利空消息看,“银监会出台新规确保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对市场影响并不大,而大盘股陆续发行,市场供给快速增加的目的并不是让市场暴跌,可能性比较大的是,连续上涨后,技术上调整的要求非常高。”

  “这既不是‘5·30’,更不是‘6124’。”李大霄表示。

  一个显著的不同是,“7·29”暴跌从消息层面难以寻找到总够支持的利空。

  更像“2·27”、“4·19”、“9·11”

  选择2007年的“2·27”、“4·19”和“9·11”更具参考价值。

  2007年2月27日A股暴跌8%,八百多只股票跌停,全天放量下跌268.81点,下挫幅度达到8.84%。此前,从2006年8月份初的1550点开始计算,到2007年7月26日收盘,上证综指已几乎翻番至3040点。

  尽管当时有日本央行第二次加息,格林斯潘预言年底美国经济可能进入衰退,以及中国可能出台严厉的宏观调控等几项利空消息,但原因主要是前期持续上涨积累的获利回吐。

  2007年4月18日,A股已从“2·27”时的2900点攀至3800点,但随后的19日,两市跌停成片,全天股指下跌4.52%。

  当天本是国家统计局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公布的日子,但意外的是,国家统计局却宣布推迟至20日公布,于是市场关于“央行加息”的传闻迅速流传,但事后管理层并无加息动作。

  2007年9月11日,大盘早盘一度收红38点,但下午开始惨烈的跳水,两市有近百只个股跌停。

  此前,政策面释放出了强烈的利空信号。2007年9月7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提出警示,“A股估值水平正在接近2001年6月份最高的历史高位”。

  那段时间也是政策面频出重拳的日子,2000亿元国债发行、准备金率逼近历史最高值、2007年9月1日以来未批准一只新基金发行及港股直通车、红筹回归等,已经显示管理层收紧股市流动性决心。

  从以上对比看,实际上“2.·27”和“4·19”的暴跌实为市场自发而成,“5·30”的暴跌则为管理层有意而为,“9·11”的暴跌则是管理层对打压股市疯狂政策不断累积促成。而“7·29”的暴跌,与管理层并无关联,实则为市场自发而成,与“2·27”和“4·19”的暴跌颇为类似。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