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寻找"上证全流通指数"的运行轨迹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22 7:06:0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这一点对我们把握今后及当前市场有很大帮助。根据过去十多年的经验,只要熊市结束,牛市来临,首先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在调整的最低点上加700点,因为凡是熊去牛来的年份都是大年,大年的高低落差就在700点以上。而今后已不能再以这样的经验公式来判断行情。

  同样道理,如果以6月后的指数来衔接2004年交易,那么迄今为止,上证指数的高低落差仅120点,这不符合中国股市的波动规则,因为即使是全流通下的“小年”,指数的高低落差也要达到189点至226点。因此,我们可以7月调整的最低收盘1011点为起点,在此基础上加189到226点,作为我们对年内市场的基本预期和期望。

  2、熊去牛来的标志点

  任何一轮牛市的结束和熊市到来,总会留下2-3个关键点数,成为日后熊去牛来的最重要的试金石。一个是熊市中B浪反弹的最高点;一个是牛市高峰年份的指数年平均值;一个是上一轮牛市的最高点。

  如1993年上证指数创下1558点后进入熊市,其形成的三个标志性点数依次是:1558点,牛市最高点;1049点,1993年牛市高峰年份上证指数年平均值;1044点,熊市B浪反弹的最高点。1994年8月牛市重来时,大盘首先遇到的就是1050点。虽然没有完成突破,但熊去牛来的第一个标志性信号产生。其后,1996年,当牛市第二波开始时,其挑战第二个标志性点数1558点也就成为题中之义。虽然在这波行情中,上证指数并未突破1558点,但深证综指则于1996年10月便突破1993年2月的高点,从而使新一轮上升浪得到最终的确认。


从实际指数看,这一轮熊去牛来的三个标志性指数分别是:2245点,上一轮牛市的最高点;1866点,上一轮牛市时上证指数年平均值的最高点;1783点,1307点反弹也就是B浪反弹的最高点。

  但这是在股权分置状况下形成的,如果今后我们依然以此作为熊去牛来的标志性点数,就可能会对行情高度和行情性质发生根本性的误判。因为与上述3个标志性点数相对应的全流通指数分别是1577点、1350点、1298点。换言之,今后市场只要形成了对1298点的突破,哪怕是一种失败的突破,都可视为熊去牛来的第一个标志性信号。至于对1577点的突破,其技术意义可等同于创历史新高。

  3、关于上证指数的价值中枢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一切商品价格运动的基本法则,股市也不能例外。股市价值有2种不同的衡量标准。一种是依据基本分析,比如股价净资产倍率、市盈率,以及它们与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的比较等。一种是基于价格统计的衡量方式,其简单表述就是“时间+价位=价值”;核心原理是:出现频率最高,停留时间最多的价格,就是市场的价值所在。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曾归纳过上证指数的3个价值中枢分别是:661点,形成于1994至1995年;894点,形成于1993和1996年;1210点,形成于1997和1998年。这3个价值中枢,每一个都比前一个高35%。根据这一规则,我们曾推导过:1640点将成为下一个价值中枢。并根据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法则,得出:1640-1047+1640=2233点。

  但这一切都随着“游戏规则”的改变而成为过去。以全流通指数对1998年前形成的3个价值中枢重新折算,结果分别是630点、770点、950点,其中每一个价值中枢都比前一个提高22%至23%。如以22%的上升幅度算,那么,继950点之后,中国股市新的价值中枢应该是1160点。

  如果不以这种方式,直接采用2002至2004年的全流通指数,我们就能发现,这3年上证全流通指数的年平均值分别是1121点、1121点、1092点,平均1110点。1110点或1160点成为全流通预期下中国股市新的价值中枢,具有极大的可靠性。

  有意义的是,今年以来,无论是6月之前,还是6月之后,上证指数反复波动的核心点数也正是在1100点到1160点之间。这说明,全流通确已改变了市场的波动框架;说明中国股市在经历了长达4年的调整,付出了1万多亿元的流通市值的损失后,终于开始被逐渐地纳入全流通运行轨道,具备了从非全流通到全流通的平稳过渡的条件。这一条件来之不易,让我们共同珍惜它。(金学伟)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