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侯晓轩:我喜欢研究基金,但并不表示我赞成其投资思路。我在对基金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季报公布中的基金增仓股,往往早已高高在上;而基金减持的品种又往往早已跌入谷底,如果投资者根据基金的增减情况进行追涨杀跌,很容易遭遇投资风险。这种现象很令人深思。根据基金季报与基金重仓股的走势具有一定背离特征的规律,我在投资过程中采取了反向操作法,比如当基金季报中显示为增仓股,而股价涨得很高时,我就果断卖出;当基金季报显示为减持品种,而股价已经跌入谷底,或者没有实质性看空理由的话,我则会买进。 读者李志超:是的,比如2005年四季度被基金减持的桂冠电力在2006年初反而走势较好;同样,在2005年三季度被基金大幅减持的G招行等个股反而在四季度被增持。如此走势说明基金季报公布的重仓股或减持股,不能简单模仿跟随,有时需要进行反向操作。
主持人:相比较而言,你们更看好境内基金重仓股还是更看好QFII重仓的股票?
读者柳骏麟: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境内基金重仓股和QFII重仓股,谁更值得看好,比比就知道了。从市场表现来看,QFII所持股票的整体走势明显强于大盘。2005年四个季度上证综指涨幅分别为-6.70%、-8.55%、6.94%及1.03%,而同期QFII所持股票平均涨幅分别为11.25%、13.42%、15.08%、10.36%。进入2006年以后,这些股票的整体表现仍然强劲。春节前QFII参与的股票平均涨幅为13.41%,而同期上证综指涨幅仅为8.61%。再反观境内基金的重仓股,就显得逊色一些了。
读者王太玉:我看不能崇洋媚外,境内基金的资金规模和持股数量远远多于QFII资金,其中难免有些良莠不齐,这是很正常的,基金持有的股票中也有一大批跑赢大盘的。再说,QFII和境内基金存在交叉持股的现象,在一些上市公司的十大流通股东中,往往既有QFII资金的驻扎,也有境内资金的身影,很难分清谁高谁低的。
读者孟明强:近年来,机构变革一直在延续,大部分机构的行为会趋同,追求高成长、高认同度的投资品种是主要模式。有投资成效的理念必然会被多数机构认同和接受,从这个角度理解,各类机构资金的投资行为将逐渐趋同,这是一个长期趋势。因此,刻意区分境内基金和QFII资金没有必要。关键还在于投资理念、投资方向和实际操作方面取得借鉴。
主持人:你们认为从投资理念、投资方向和实际操作方面,应该如何向大资金"取经"?
读者朱光楠:随着QFII额度的增加,许多QFII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东之列,因此上市公司的报告披露期,也就成为QFII的曝光期。通过研究QFII持仓情况,能够了解QFII投资思路、学习其投资技巧。 读者刘晓冬:是的,从十大流通股股东中也可以发现QFII的重点投资方向,并可以采取相应的跟随策略。可以看出目前资源股是最受大资金重视的,个股表现也不错。比如本周有色金属股走势强劲,国际市场黄金价格上涨并创出25年新高,该消息导致黄金股大涨,此外,还有近期的铁矿石涨价风波等,这些都是在资源稀缺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读者禹海波:我认为,除了在投资理念和投资方向上可以参考QFII的理念以外,在具体的选股方面,我们也可以对QFII重仓股进行跟随投资。由于QFII具有独到的投资眼光和先进的投资理念,它可以为我们省去大量研究和选股的时间,追随QFII选股操作是件省时省力而且见效比较大的投资选股模式。
读者郝龙泉:从QFII选股情况来看,表现出一定的趋同性,港口、有色金属、公用事业、地产等普遍被各类机构看好的行业,成了QFII重点投资的板块,我们可以关注这些股票。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