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公募三季度困境重重:新产品发行降至冰点 整体业绩大幅回撤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0/16 18:01:09 文章录入:萃富投资 责任编辑:萃富 | |
|
|
尽管A股流动性危机警报已经解除,但从6月开始的“股灾”引发的市场恐慌却还在公募市场中持续发酵,新基金发行持续遇冷、分级基金由盛转衰,以及绩优股基收益大幅回撤等后遗症,都陆续在三季度反映出来。而正处于疼痛期的基金公司也只能寄希望四季度市场回暖而恢复元气…… 新产品发行降至冰点 公募基金业绩的大幅回撤,也让发行市场步入寒冬,在股市震荡不安的三季度,权益类基金发行尤其艰难,投资者大多持币观望,不敢在此时轻易入市抄底,而基金公司们也只能无奈延长募集期,早已告别上半年发行市场欣欣向荣的势头。 数据显示,7月新基金募集规模达2237亿元,尽管较6月仅下降5.6%,但其中2000亿元的规模是来自证金公司的“国家队”资金。剔除后,7月新基金首募规模仅有237亿元,平均成立规模仅有3亿元,与6月新基金平均18亿元的首募规模相比,相差甚远。 紧接着,八九月,在股指依旧萎靡不振的状态下,新基金发行市场依旧没有起色,首募规模分别为240亿元和203.17亿元,新基金成立数量为50只和37只,9月新发基金的规模创下近15个月来新低。 “三季度市场不给力,公募基金发行状况自然也很糟糕,我们现在已经不再追求首募规模,产品能够迈过2亿元的成立门槛就已经很不错了。”沪上一位基金经理指出。 事实上,正如上述基金经理所说,新基金除了募集规模逐渐缩水外,还频现延长募集的状况,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三季度以来,共有多达45只基金发布了延长募集的公告,这与上半年新基金快速发行成立,首募规模动辄上百亿的盛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随着投资者对权益类基金的回避,基金公司也开始调整发行策略,纷纷申报稳健型的绝对收益类产品,根据证监会[微博]网站上周五公布的最新基金注册信息显示,近一个月,先后有博时基金[微博]、工银瑞信[微博]基金、建信基金[微博]、广发基金[微博]、南方基金和华夏基金[微博]6家大型基金公司申报的7只绝对收益基金获受理。 分级基金盛极而衰 除了新基金发行市场遭遇重创外,在这场股灾中,曾经风光无限的分级基金也由盛转衰,随着市场的暴跌,三季度分级基金杠杆份额不断出现下折潮,进而引发了投资者的批量赎回,分级基金的规模已大幅缩水。 真可谓成也“杠杆”败也“杠杆”,上半年牛市行情助推了大批量的分级基金触发上折,套利资金不断涌入,由此也掀起了基金公司分级基金的发行热,鹏华、富国等基金公司也因所发分级基金的畅销,在上半年规模实现暴涨。然而,好景不长,就在大家认为分级基金的春天刚刚来临时,一场始料未及的“股灾”却让分级基金首当其冲。 大盘持续下跌过程中,高杠杆的分级基金B类份额放大风险,很快触及下折阀值。统计数据显示,7月369只分级基金中,有多达24只产品触发下折,还未来得及喘息,8月中旬又有多达29只分级基金批量下折,9月14、15日,A股两个交易日的下跌,再次使新一批分级基金下折。 值得注意的是,分级基金不断爆发的下折潮不仅让投资者损失惨重,上半年扩充壮大的规模也立刻萎缩。统计显示,2014年10月,分级基金市场场内流通份额约500亿份,2015年3月末增长至1700亿份,而到6月末狂飙至4500亿份,8个月内规模扩充了8倍,市场上行阶段分级基金的爆发力惊人。然而,随着股灾的爆发,从6月末至9月22日,分级B场内流通份额总共减少约1284.68亿份,分级A场内流通份额减少约1292.61亿份。 在股市去杠杆的过程中,分级基金的高风险也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8月21日,证监会表示,考虑到分级基金机制较为复杂,普通投资者不易理解,且前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此暂缓了此类产品的注册工作,并正在研究有关政策。而这也直接导致上百只已申报的分级基金搁浅。 打新基金艰难度日 与分级基金不同的是,大部分打新基金因为没有将过数仓位投入到二级市场,因此在这场“股灾”中收益并未受到冲击。不过,受到救市政策IPO暂停的影响,打新基金还是受到了“股灾”的波及,出现无新可打的情况下,三季度,打新基金整体遭遇了大规模赎回。 “IPO宣布暂停后,公司的打新混合基金就遭了秧,基民第一时间选择赎回,上百亿的规模最后仅剩几个亿了。”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感叹。 数据显示,7月底,混合型基金份额减少4716亿份,降幅为23.45%,基金净值缩水达5791亿元,缩水比例为25.1%。业内人士分析,造成这一天量赎回的主要来源是新股暂停发行之后打新基金遭遇集中赎回,不少基金公司旗下的打新产品几乎被赎光。 由此,遭遇生存危机的打新基金也只得通过转型来维持生计,南方基金、国泰基金[微博]、华富基金等纷纷表示,旗下打新基金短期内将转变为债券型基金等固定收益类产品运作模式,将选择存款、回购、两融产品,将权益类仓位控制在5%以下,等待IPO重启。 目前看来,IPO重启的时间表依然难以推断,打新基金也只能选择等待,虽然大部分基金公司对旗下打新产品做出了控制仓位,转型运作的办法,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打新基金的价值和优势也将失去,再加上眼下投资者的大量流失,未来打新基金很可能沦为鸡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