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七股走在时代前列(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25 17:42:33  文章录入:萃富投资  责任编辑:萃富

9%的比例占有绝对优势,英、德随后占据近15%的份额,我国仅占4.7%。二是技术创新主体能力不强。企业尚未成为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和人才集聚主体,总体上还不能发挥动力转换主力军作用。三是创新成果转化不畅。以人才为本的技术、资本、企业有机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尚未形成,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携手转化的机制尚不健全。四是创新和产业化环境不优。宏观管理体制不顺,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管理方式尚未形成。科技管理中重物轻人的倾向没有根本改变,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撑依然不足。

  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核心是形成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要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约科技创新和成(002001,问诊)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动力转换和发展转型。建立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宏观管理体制。以提高创新治理能力为重点,改革科技宏观管理,使之与宏观经济管理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加快建立科技与经济结合、着重环境营造、有利力量集成、统筹高效的国家创新治理体系。适应经济发展动力转换要求,进一步强化国家创新体系的开放性,强化创新主体的联系和互动,强化产业、金融、贸易、科技等政策工具围绕创新驱动这一核心目标的协同,减少相互掣肘和彼此脱节,形成有机衔接的政策体系。

  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激发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创新活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在深化科技计划体系改革基础上,改革经费拨付方式,加快从竞争性项目支持为主向科研基地预算稳定支持为主转变,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顶尖科研机构。形成以国家重点科研基地为骨干、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探索性研究为生力军、竞争协同机制为纽带的科研开发体系。完善符合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交融支持、稳定投入与竞争支持互补、绩效挂钩的科技投入和政策体系。健全上下游通畅、产学研金结合的创新和转化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等创新导向机制。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借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改机会,在职务成果所有权、支配权、收益权等方面加大对创新团队和个人的倾斜。

  把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企业改革的重点。把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激发内在创新动力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强化其研发投入主体、创新人才集聚主体、引领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三大功能,围绕商业模式、管理方法、品牌、营销创新,重构企业发展战略、组织、文化、人才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最大限度释放微观主体活力,形成中小企业灵活发展、大型企业优势突出的格局,提高上下游企业创新协作水平,形成产业转型升级合力,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着眼于区域转型升级建设一批协同创新共同体。着眼于区域发展转型升级,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比如,围绕高端制造业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先进制造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围绕低碳绿色发展,打造一批破解资源环境瓶颈、保障生态安全的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围绕下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超前培育一批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引领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通过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激发和释放区域科技创新潜力和能量,打破部门和单位界限,建立开放合作的科研开发体制,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打通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到创新企业、产业园区的成果转化通道,完善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拓宽人才、成果、资金顺畅流动的通道,促进科研与产业有机衔接、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人民日报)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