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解密“第一高价股”幕后推手 基金呼啸而来席卷而去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28 17:56:39 文章录入:萃富投资 责任编辑:萃富 | |
|
|
解密“第一高价股”幕后推手 基金呼啸而来席卷而去 从亿安科技、中国船舶(行情,问诊)到长春高新(行情,问诊),高价股的演变记录了中国机构投资者从无知到自觉的轨迹 1月15日,长春高新涨停,收于128.87元,取代贵州茅台(行情,问诊)成为“第一高价股”。 14年来,A股“第一高价股””桂冠多次易主,最妖的亿安科技,最稳的苏宁电器,最令人激动的中国船舶,最令人失望的洋河股份(行情,问诊),直到最意想不到的长春高新,当然更少不了永远高喊“我会再回来””的贵州茅台(600519)。 谁制造了“第一高价股”?谁从“第一高价股”上获取最大收益?为什么国企天然就是“第一高价股”的最有力竞争者?为什么2010年小盘股中挑战者群起,最终却都是昙花一现? 下一只“第一高价股”在哪里? 艾滋概念股:长春高新的前世今生 三份被投资者称为“重大利好”的公告,推动长春高新涨停: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已经审批完毕;子公司百克生物司与荷兰Mucosis B.V.公司签署合作协议;2013年收到3857.07万元政府补助金。 支撑长春高新13年之久的艾滋病疫苗概念,已无人再提起。 2001年4月下旬,长春高新公告称长春高新控股子公司长生生物、美国Vital公司、中国吉林大学等五家单位,共同签定合作开发生产艾滋病预防疫苗项目的意向性协议。 由于时间久远,该公告原文在深交所公告系统中无法看到,只能从新闻报道中找到一丝痕迹。 这则公告的背景是,长春高新当时业绩每况愈下,2000年中报每股收益只有0.005元,后通过回购缩股将全年业绩提升到每股0.23元。2001年经营没有好转,也无法再次回购,年报时业绩只有3分。 现在已经很难弄清楚长春高新2001年之前的主营业务是什么,但可以肯定没有疫苗研发,因为长生生物是收购而来。在公告进行艾滋病疫苗研发后,长春高新又收购了一系列医药公司,如晨光制药、金赛药业等。 2002年12月,时任长春高新总经理兼长生生物总经理高俊芳称,“与美方合作研究开发的亚洲型艾滋病疫苗,现已完成动物实验,效果令人满意,准备明年投入1亿元进行一期临床试验。” 长生生物从2002年开始成为长春高新体系内的最优质资产,提供绝大部分利润,同时也是艾滋病疫苗研发主体。但次年并没有临床试验的消息传出,相反长春高新将其持有的长生生物股权全部转让。之前的内部纷争与之后的股权转让过程,犹如一部悬疑小说或一出宫斗戏,至今也没人揭开全貌。 2004年11月25日,转移至另一家子公司百克药业的艾滋病疫苗,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进入I期临床研究。 此后,长春高新艾滋病疫苗项目进展就时不时跳出来刺激投资者的神经,其股价也开始一路上涨。 9年后的2013年5月,长春高新宣布“艾滋病预防疫苗”项目进行到II期临床研究第三个阶段,但由于向国家申请的5000万元项目经费没有获批,因此目前没打算启动该项目II期临床研究第三个阶段的计划。 拖了12年的“艾滋病预防疫苗”宣告破产,但艾滋概念还没结束。长春高新2012年年报显示中,百克药业正在进行“艾滋病治疗疫苗”研制,目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也许等长效生长素概念无法支撑的时候,就会轮到“艾滋病治疗疫苗”粉墨登场,作为后备的还有用于不孕症的重组人促卵泡激素,以及糖尿病新药艾塞那肽。 长春高新显然吸取了重庆啤酒(行情,问诊)的教训,没有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内容导航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