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宋鸿兵:2009年春夏金融海啸第二波更猛烈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2/24 19:45:25  文章录入:萃富投资  责任编辑:萃富

 

  危机背后:百思不解的两个疑问

  宋鸿兵在接受采访时多番提及,金融危机实际是按照“逻辑”、“常识”、“基本原理”发展而来的,“只要逻辑正确、数字正确,就可以预见到危机一步一步走来,下一波海啸也一定会来”,但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麽那麽多高职位高水平的人没有言明危机呢?

  “比如‘两房’,按照经济学原理,房地产价格年涨15%,居民收入年涨仅3%,房地产市场肯定不可持续,‘两房’以60倍杠杆运作,在资产价格下跌时必然会出现危机。为什麽没有提前预判?”

  宋鸿兵的另一个疑问是,在这场危机中满眼都是输家,究竟谁在危机中赚钱了?“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或许通过离岸基金这个‘后门’,在危机前就将利润转移走了。”美国财政部的数据也显示,2008年3至5月加勒比海地区对美机构债券进行了坚定、快速的减持,与此同时一些亚洲、中东地区的主权基金却在增持……!

  宋鸿兵划分危机四阶段

  第一阶段:次按“地震”从2007年2月到2008年5月,以“两房”难以为继为主要标志。

  第二阶段:违约“海啸”从2008年6月到2009年上半年,主要表现为规模为62万亿美元(约483.6万亿港币)的信用掉期市场发生违约危机;

  第三阶段:利率“火山爆发”主要表现为信贷全面紧缩造成长期贷款利率飙升,进而引发规模将近600万亿美元(约4,680万亿港币)的利率掉期市场出现危机;

  第四阶段:美元“陷入冰河”这时全球美元资产将出现信心危机,从而动摇美元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

  中资银行两三年后或“赔惨”

  此次海啸对中国金融业造成的直接损失,主要体现在一些机构持有的“两房”、雷曼等机构债券和海外投资资产的缩水上。官方表态:损失尚不大。但宋鸿兵认为,随着危机加剧,金融机构倒闭会造成信贷全面紧缩,进而推高美元利率。在金融危机进入第三阶段即“火山”爆发后,中资银行恐因在利率掉期市场操作的失败而出现严重亏损。

  宋鸿兵说,传统银行业的风险暴露和倒闭等问题,会加剧信贷紧缩,美国银行间市场和货币市场将再度出现流动性枯竭危机,这会推高美元利率,在利率掉期市场上长期看跌的人就要赔。

  “利率上涨是一个客观的、无法避免的趋势。”宋鸿兵调查发现,目前中资银行机构在做利率掉期时普遍认为未来美元利率不会走高,而外资银行则一致持相反观点。这样一旦利率走高,中资银行就要赔付巨额资金。

  4万亿计划效果有限

  至于中国出手4万亿元应对海啸的举措,宋鸿兵认为,中国GDP占全球的份额并不大,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也不太大,因此很难扭转全球大衰退的趋势;再加上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部分实际早已列入“十一五”规划,分解到每年,只有几千亿元左右的投资额度,虽然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相当,但由于中国GDP在过去20年已翻了四倍,故这一数量级投资规模对目前如此大的经济体是否可以产生足够拉动力还有待观察,效果恐不及1998年。

  准确预言海啸“粉丝”众多

  回国还不到一年的宋鸿兵很忙。与记者的采访也是临时相约,短短30分钟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跑去出席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举办的一场论坛,在那场论坛上,他要以压轴嘉宾的身份发表演讲。

  记者看到,论坛10位嘉宾中,宋鸿兵相对来说年纪轻、资历浅,但“粉丝”却最多。尽管出场时论坛已近尾声,夜幕也已降临,但台下听众却无一提前撤离,更有不少新听众补进,将会场挤得满满当当。原定45分钟的演讲,宋鸿兵引据论证,足足讲了1小时10分钟,最后,主持人为了不让听众“饿肚子”,才不情愿的将其打断。

  宋鸿兵说,他几乎每个周末都是这样的安排,出席论坛、研讨会、见面会、媒体采访等。自从回国,采访就应接不暇,尤其是金融海啸爆发后。他说,现在除了主要媒体外,已不再接受其他采访了。

  香港文汇报北京新闻中心记者 海岩 何凡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