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之后,比利时优时、瑞士诺华、日本安斯泰来等跨国药企陆续传出被中国政府部门调查的消息,该事件仍在发酵中。截至目前,这场风波尚未波及国内药企。长期以来‖国产仿制药与进口原研药之间售价差异巨大,外资药企因而在中国市场长期获得超额利润,在中国医改的大背景下被“打老虎”,也算“情理之中”。但业内仍然担心降价会烧向国内药企,毕竟2006年那场风波仍让医药行业心有余悸。
2006年,国家在医药行业展开一次大规模反商业贿赂行动,对行业冲击极大。当年医药行业亏损企业1310家,累计亏损额超过44亿元,全行业利润增速仅9.6%,显著低于历年水平,较上年下降超过一半。
某制药行业资深人士对《证券市场周刊》记者表示,“由于换届影响,2012年政府出台的医改政策不算多,业内预计2013年或有更多的政策出台,尤其在国家卫计委新主任上台以后。但是,此次GSK风暴仍然比预想力度更大、更早。”
其实在2012年,政府已经打出了组合拳,2013年更多的是延续和收割。
2012年3月底,国家发改委出台相关通知要求,从2013年起,生产企业在每年4月30日前将上一年度的最低、最高和平均出厂价格报送至药品价格信息系统。同时,2012年8月,包括国家税务总局、卫生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单位和医疗机构发票使用情况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从当年9月开始,该方案开始在基层陆续落实。
GSK事件显然是第一项措施的后续动作,而记者注意到,7月23日,国家计生委公布了第二项措施的成果,“在七部委联合开展的专项整治工作中,3万家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单位和营利性医疗机构受到检查,1.1万户企业被查出有违法使用发票行为,涉及非法发票35.2万份,补缴税款及罚款25.2亿元。”
核查出厂价、规范发票相结合,政府组合拳倒逼医药企业将流通环节的费用转移到生产环节。
为应对以上政策,不少企业选择“高开票”的方式,即先做高出厂价、然后再以销售费用的形式将其返还给代理商;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开始未雨绸缪,纷纷扩大或自建直销队伍,提高直销比例,以佣金模式来逐步取代代理营销模式,这两方面合力导致行业销售费用大幅上升。
Wind数据显示,2012年2月,医药制造业销售费用累计值同比增长仅16.01%,而3月份猛升至22.81%,之后继续温和走高,2013年5月达到26%。行业销售费用大幅上涨的累计效应对行业盈利的负面影响已在2012年开始显现。
受药品招标唯低价论的冲击,医药制造业2011年利润同比增速仅20.16%,较2010年下降近10个百分点。2012年,医药行业利润增速并未随着政策纠偏出现反弹,反而小幅温和下降至19.84%, 2013年1-5月,该指标进一步降至17.5%。应该说,行业销售费用一路走高是重要原因。
相比上述政策手段,更令投资人担忧的恐怕是医保总额控费的推广。
2012年底出台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卫生部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确定了医药总额预付制度已确定将于2013年向全国推广。姜广策对此指出,“这个文件的威力在2013年下半年就会显现。医药行业担心政府借此开展新一轮打击药价,因此建议买方考虑适当降低医药配置比例。”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