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静候两地基金互认 香港可望成全球第三大基金中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7/24 9:19:56  文章录入:萃富投资  责任编辑:萃富

  “内地与香港的基金互认一旦落实,会彻底改变香港与内地的基金业态。香港不再是欧美巨头分销基金的”超市“,取而代之的,将是集注册、后台管理、投资与销售于一体的全球第三大基金中心。而对主营QDII和QFII业务的内地基金来说,”狼“真的来了,充分竞争将逼迫有实力的基金龙头加速国际化。”

  离任香港交易所内地发展部主管不足3个月,杨秋梅就再次出山,执掌新成立的美国投资公司协会的亚太区事务。接受本报专访时,她透露不少欧美基金已蠢蠢欲动,志在摆脱合资公司的阻碍,扎根香港以覆盖庞大的内地基金市场。

  作为前中国证监会基金部的副主任,杨秋梅对谈论基金互认的制度设计颇为谨慎,她说:“就算到政策宣布的前夜,互认制度都有变卦的可能。”

  “基金公司不能坐等政策出台,一旦香港注册并管理的基金获准在内地销售,就意味着QDII产品会渐渐失去竞争力;相反,内地股票型基金若在港销售,也会直接威胁QFII和RQFII的基金产品。”

  全球第三大基金中心

  根据香港证监会的最新年报,截至去年底,香港共有1847只认可单位信托及互惠基金,管理逾12万亿美元资产;但其中只有305只在香港注册运营,若以总资产净值计算,“香港制造”的基金只占4.53%。杨秋梅预计,内地与香港建立基金互认平台,有望终结香港基金“只分销不管理”的窘境。

  《21世纪》:香港与内地基金互认的进度如何?跨境监管存在哪些分歧?

  杨秋梅:特区政府和中国证监会也在积极推动两地基金的法规互认。现阶段来说,双方在信息披露、投资纠纷、销售准则和基金清盘处理等十几条跨境监管细则上存在差异。两地监管者建立了联合工作小组,重点厘清两地法规的差异。

  第一阶段完成后,双方就会进入第二阶段的修法。必须承认,香港与内地在基金披露原则和纠纷处理权责等方面仍有不小的分歧,如果无法克服法律上的障碍,基金互认也有被否决的可能;相信双方会极力避免。

  《21世纪》:基金互认初期,是否有必要引入额度管控?对离岸人民币投资又有哪些现实意义?

  杨秋梅:如同QFII和QDII制度一样,基金互认也是资本账户开放的渐进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适当的额度管理技术上没有难度,基金公司可选择一次性或者分批申请机构额度去内地销售海外基金。

  目前证监会还没有决定是否将人民币基金列为首批在港销售的试点产品。但可以预见,基金互认相比RQFII制度涉及的面更广,离岸人民币投资可以摆脱目前略显同质化的僵局。

  《21世纪》:互认制度一旦落实,会怎样改变香港与内地的基金业态?

  杨秋梅:香港虽是亚洲主要的金融中心,但与欧美相比,顶多只能算是基金分销中心。从数目上来说,以香港为注册地运营并管理的基金只有总数的16.51%,这其中QFII和RQFII基金就有数十只。基金互认会彻底改变香港的基金业态。举例来说,美国最大基金公司富达迟迟没有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基金互认后,富达可以在香港注册并投资专注于内地投资者的海外股票和债券,无需被内地复杂的合资体制所束缚。美国投资公司协会全球拥有超过14000家各类型基金会员,内地与香港的基金互认已成为业界公认的商机,部分会员更是提前在香港部署业务。制度完善后,香港可借此快速跃升为全球第三大互惠基金中心,仅次于美国和欧盟。

  香港化还是国际化?

  “中资基金必须意识到国际化不等于香港化。人民币国际化的首站在香港,为基金公司”走出去“打下了基础,但今后必须放眼更广阔的欧美市场。得让西方投资者相信,基金公司不仅能管好投资中国的钱,也能符合全球的监管标准。”

  《21世纪》:两地基金互认被认为是更高层次的金融开放,会否逐渐取代QDII和QFII的作用?基金公司该如何应对?

  杨秋梅:基金互认是独立的金融开放,与QDII和QFII并行。但实际效果上,会降低现有基金产品的吸引力。如果内地投资者可以轻易买到邓普顿的美股基金,何必透过繁琐的QDII代持?同样,香港投资者也更倾向于购买由内地基金母公司所发行的成熟基金,RQFII和QFII仍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可避免将逐渐边缘化,最终被取代。参照台湾的开放经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站在基金公司的角度,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即将到来,仅仅提供可观的收益率并不足够,任何一次违规处罚都可能葬送辛苦经营的客户资源。

  《21世纪》:除香港外,证监会近期宣布将RQFII试点扩展至伦敦、新加坡等海外机构;面对政策“红利”的消失,中资基金的国际化之路该怎样走下去?

  杨秋梅:资产管理的核心就是收益以及合规。中资基金正忙着“香港化”,急着推产品,建品牌,却忽视了“国际化”的迫切性。证监会的开放步伐已经走在了基金公司的前面。

  海外并购是一条捷径,嘉实国际的经验可以借鉴;而南方、华夏等龙头基金已具备了向欧美扩张的实力。人民币国际化不会停留在香港,基金还需“走出去”。

(责任编辑:DF107)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