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监管部门打击热钱 铜融资面临直接打击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5/22 17:23:32  文章录入:萃富投资  责任编辑:萃富

  铜融资困局

  在监管部门打击热钱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开始收紧铜贸信贷,铜融资面临直接打击。

  经过四处打探,李勇(化名)基本确定了这样一个事实:国内多家银行开始停止对铜贸易商开立信用证。

  作为部分国内企业获取短期大额低息资金的手段,铜融资一直“大行其道”。

  但从去年开始,这一融资模式开始受到监管层的密切关注。今年5月5日,决策层继续加码,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剑指贸易融资套利,铜融资将面临直接打击。

  十余天过去了,有关融资铜的消息仍在铜贸圈迅速扩散,并引发了阵阵骚动。“这个对做融资铜的不利,因为央行目前就在查入境资金这块,如果国家继续收紧,就没有空间了。”李勇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李勇所在的企业常年从事铜铝进口和国内贸易,下游客户数量近千家,最红火的时候年销售额超过70亿。由于较早洞悉到政策变动,这家企业过去明显减少了铜的进口规模。“现在我们已经不怎么做铜了,每个月的进口量几乎为零。”

  本报记者采访获悉,铜融资减少与国内需求疲软等因素,令中国的铜进口量大幅缩减。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中国铜进口量约为130万吨,同比下降27.2%。

  融资铜原理

  李勇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国内多家银行开始停止对铜贸易商开立信用证。

  “我们的部分客户由于无法获得一年期的信用证,已经取消了现货铜的进口。”一家国际贸易公司的交易员向媒体表示。

  事实上,凭借信用证进口铜,是铜贸融资的三种模式之一。其融资路径类似“信用卡套现”,即进口企业通过银行开出的延期付款90天~180天的信用证,将境外现货铜进口到中国保税口岸,再将铜卖给贸易商获得人民币货款。企业再利用得到的货款进行投资,用于现金流周转、民间借贷与理财产品投资等。

  由于银行的信用证承兑期为90天~180天,而企业收到现货铜并转手卖出往往只需不到60天,于是企业可将货款无偿使用一至四个月后再兑付给银行,这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低成本短期融资。

  “比如我有两家公司 A和B,A正常融资买一批铜,然后卖给B,B在购买时再去开一次信用证,然后再转给C……循环往复,这样同一批货转了N手,开了N张信用证。”李勇向本报记者表示,如此循环,企业获得的低息贷款增多了,拿到国内炒房或做其他的钱也多了。

  企业之间反复出售仓单还意味着,资本流动将远超实货价值,这又转而放大了中国贸易额。

  除了信用证模式,铜融资还有仓单质押模式和融资平台模式。前者是将境外现货铜进口到中国保税口岸,注册保税库仓单再向银行申请仓单质押美元贷款,最终投资于高收益项目和资产,赚取利差;后者则需依赖另一实体主业。

  “三种模式彼此不互斥,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混合运用。”业内人士称。

  在金融危机以后,美国一直在零利率附近徘徊,而中国的利率相对较高。同时人民币的升值趋势明显,套利、套汇的空间一直存在。而电解铜因其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成为贸易渠道中的合适载体。

  根据媒体报道,去年下半年,由于贸易融资套利已经公开化,同时还得到了银行的默许甚至配合,国内一些保税区的贸易融资套利一度达到了疯狂地步。

  监管层收紧

  东方证券的一项调研显示,贸易铜进口融资的操作,与普通的进口铜套利操作不同:后者利用两市铜比价失衡,买伦铜抛沪铜取得价差利润,前者则在进口亏损的情况下仍然继续操作,“原因在于其操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数个月时间的流动资金,进口亏损部分仅仅是当做获得融资的一项成本”。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