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政策博弈缺乏价值基础 穿越股市中政策博弈迷阵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26  文章录入:萃富投资  责任编辑:萃富投资

    随着3月份两会逐步落下帷幕,股票市场来自于政策面的良好预期逐步淡化,一年一度的所谓的“两会”似乎也已经走到了尽头。与近年来历次政策驱动下的股市上涨一样,每一次政策预期兑现之后的股票市场总是陷入一轮更长时间的调整,多数投资者与政策博弈的结果也经常是以损失惨重、深度套牢而告终。因此,理解股市政策对市场产生波动的内在机理,对于投资者避免陷
入投机陷阱、获取财富的持续稳定增长将起到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政策博弈缺乏价值基础

    股市投资的过程就是将“不确定性”转化为“超额利润”的过程。对于多数价值主导的机构投资者来说,一般主要通过上市公司调研、信息收集等方式来减少投资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高于一般中小散户的投资收益。但是,政策因素由于涉及面广泛,出台时间随机性大,影响力持续深远,多数宏观或监管政策一般很难进行合理的量化处理,即使可以严格量化,但从宏观、中观再到微观上市公司主体,信息传递过程失真度较大,也较难通过精确的上市公司的盈利变动预测体现到上市公司的估值变化上来。因此,面对政策因素变动,这类机构投资者已经很难通过“研究”途径来减少不确定性以增加超额收益。一般而言,在其关注的重点股票跌破合理价值区间后,这类资金往往会持续买入,而非是选择某一个单一时点集中买入,也就是说,真正的长期价值投资者一般很难而且也不会将估值压在不确定因素巨大的中短期政策因素之上。那么,是什么样的市场因素在推动着国内市场频频爆发政策博弈式的股市呢?笔者认为无外乎两个层面:一是先知先觉的游资。这类资金常常通过多种途径早于一般投资者了解到重大政策即将出台,先期吸纳股票以获取超额利润,典型的是6-24;二是惯于炒作的投机资金。这类资金往往在市场连续大跌之后,人气低靡时期进场,借助投资者对未来政策的良好猜测和愿望拉抬股票,形成跟风效应,典型的是2002年初的深圳本地股。从这两类资金的根本性质来看,投机性要远强于投资性,中短期炒作特征十分明显,这也是国内近年来每一次政策博弈均以中小投资者套牢其中而结束的根本原因。有投资者或许会反问:炒股只有跟着政策走才不会迷失方向。但笔者认为:即使是最重大的利好政策,对股市价值的提升反映到上市公司估值上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政策所带来的中短期股市暴涨或者暴跌均含有较大的非理性因素,投机其中只能是以另外一个“不确定性”来代替过去一个“不确定性”。

    非严格意义结构分割市场的板块轮动

    从近期市场表现来看,我们发现每一轮政策博弈主导下的市场,无论是题材股领涨,还是价值股领涨,市场通常都体现出非常鲜明的股价结构性轮动特征。但是,尽管上涨过程中“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在政策博弈结束之后的下跌过程中,却显示出较大的个股差异:多数绩差股在炒作结束之后往往再创新低;而多数绩优股再跌回前期股价低点的过程却十分漫长,甚至遥遥无期。从上述政策博弈的个股结构性轮动过程来看,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当前A股市场是一个非严格意义的结构分割市场。所谓非严格意义的结构分割市场,是指当前市场资金明显分为两类阵营,第一类是基金、保险等为代表的价值投资导向阵营,这类资金在投资上具备严格的选股导向,大部分股票已经排除在其研究与跟踪视野之外,该阵营队伍目前正在快速壮大之中。第二类阵营是游资、私募资金登为代表的投机导向阵营,这类资金在投资上没有严格的选股导向,既会出击基金等重仓的绩优股,也会出击垃圾股,但总体上偏重低价股、题材股。由于当前市场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分割市场,这意味着无论是绩优股,还是题材股,在政策博弈中均存在过度波动的风险。也就是说,尽管从长期来看部分绩优股具备更加显著的投资价值,但从中短期来看这类股票在政策博弈中同样也会存在过度炒作、透支未来业绩的可能性。

    警惕政策博弈中的两类风险

    在非严格意义的结构分割市场中,无论是基金重仓的绩优股,还是投机炒作的绩差股,股价过度波动的风险同样存在。对于一般中小投资者来说,深受其害的主要是缺乏业绩支撑的绩差股,套牢后长期捂股导致常年亏损。但对于具备业绩支撑的绩优股来说,部分中小投资者的警惕性却不强。笔者认为,尽管政策波动和游资冲击不会给这类公司的合理估值带来根本性的影响,但考虑到上市公司本身的估值变化仍在不断的动态调整之中,以及资金的时间价值因素,投资者追涨短期炒作中的绩优蓝筹股仍然存在较大的风险,2003年的上海汽车就是较好的一个案例。当市场经营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谁又能保证当前的中集集团、烟台万华不会出现意料之外的经营风险呢?因此,对于多数投资者来说,分享政策博弈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投资者能够真正地以“长线投资”的眼光看待市场,选择上市公司的话,那么这些变化莫测的政策风险或者机遇都能够化为坦途。在笔者看来,未来政策无论向哪个方向转化,也无论何时推出利多利空政策,买入并持有具备优良公司治理能力、持续分红能力、并具备国际视野下的相对合理估值水平的上市公司,都将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