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结账宝钢权证 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29 7:17:4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 鲍保胜

在2005年8月22日上市的第一天开始,宝钢权证实际就是废纸一张,因为那天宝钢正股的股价就不到行权价的4。50元,从“理论”上讲就是没有内在价值的。而至2006年8月23日最终收盘的时候,宝钢正股的价格仍在最终的行权价4。20元以下,宝钢权证最终还是废纸一张,因此也就在最后一天里暴跌了86%,以几乎最低的0。031元收盘。 

    就是这几乎的废纸一张,在整整一年的243个交易日里,以360倍的换手率总成交量达1397亿份,总成交金额达1788。3亿元,三次上冲到2元以上,最高是2。38元,又是三次落到设计的赋予吉利寓意的上市开盘参考价0。688元以下,最低即是末日的0。022元,最终收盘在0。031元。宝钢权证成交均价为1。28元,也就是说3。877亿份权证至少有4。96亿元资金投入,而最终的市值仅剩0。12亿元。可以说这近5亿元资金的烟消灰灭就是这“创新”的最后结果。

    回顾当初,人们应该还记得就在宝钢权证上市前夕,上交所副总经理刘啸东特别表示“宝钢权证不允许失败,我们将调用一切资源,全力配合宝钢权证平稳上市交易,包括准备引入做市商制”。然而时至今日,宝钢权证的这个结果,难道是成功而不是失败的?看过程是平稳上市交易而不是暴涨暴跌的?而其中又何曾见过“做市商”的影子呢?

    无可辩驳的现实是宝钢权证的所谓“创新”只不过是十足的“博傻”,尽管到了后期快要收场时,交易所及公司还煞有介事地多次提示风险,但是再提示也避免不了从推出那一天开始就埋下的风险,无非是风险不是落在这部分人的手里就是落在那部分人手里,对投资者、对中国股市注定的只能是悲惨结局。

    对投资者、对中国股市来说是悲剧,然而此悲剧不但给一些有实力的投机者提供了呼风唤雨的机会,使他们成为“博傻”中的赢者而大发其财,而且宝钢权证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之所以能尽管从一开始就遭到许多市场人士强烈质疑,但还是孤注一掷到底,这里面根本的是还存在当然的既得利益者。首先就是交易所及券商,一年的宝钢权证交易,从交易者资金中收取的佣金与普通股票交易的比率是一样的,1788。3亿元的成交量,买卖来回的佣金就是10。73亿元;其次就是宝钢集团,作为支付股改对价的权证,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已基本上无行权的可能,宝钢集团也就等于免去了对价,可是如果当初不是10送2。2股加1份权证,而是直接10送3。2股,即需多付出3。877亿股,仅按当时每股4。12元净资产计算,就是15。98亿元。

    正是有如此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才是真正的赢家,在他们的如意算盘里没有理由会认为是失败,而是可以载入史册的辉煌成就!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