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大小非在熊市底部出逃的三种情形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9 8:42:26  文章录入:萃富投资  责任编辑:萃富

 

(4)持有或控制上市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减持股份的,应当按照证券交易所的规则及时、准确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在上述“意见”中,证监会并未屈服于熊市和舆论的压力,只不过,在大小非减持方式及比例上稍有调整,但它仍遵从了市场诚信与契约责任原则,这再次体现了监管层尊重市场契约、依法治市的决心。这是一种进步,更是一种希望。

  一般地,禁售股解禁后,减持是一种常态。因为减持,有利于分散股权,可以消除中国股市普遍存在的“一股独大”现象。因为减持,可以让一部分战略投资者、私募或内部人兑现财富,择机退出。因为减持,公司也可以迎来新的持股人,让上市公司成为一种真正的“商品化”公众企业。

  不过,禁售股解禁后,它们大多都会选择在一定的高价位减持,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当然,对于蓝筹股或绩优股而言,它们或许更愿意选择长期持有,共享公司成长的成果。这应该是大家最能理解的。

  然而,当中国股市从6000点的牛市顶峰跌破2000点,进入熊市底部后,为什么仍有许多解禁的“大小非”宁愿超低价减持出逃呢?有人可能会问:他们为什么不等到以后高价再卖出昵,在熊市底部超低价卖出,真的是想“让利于(股)民”吗?凭心而论,这类大小非无条件减持,的确是大有苦衷的。大体原因可能有三种情形:

  (1)上市公司常年亏损或微利,几乎看不到任何“生”的希望,大小非认为,迟走不如早走,这类减持往往态度很坚决,尤其是当其股价远高于其每股净资产时,出逃的动机更强烈。

  (2)上市公司净资产已为负数,技术上已经破产,没有什么盼头,包括ST或*ST,大小非不相信这类垃圾公司会“改过自新”。尤其是当这些股票每股净资产为负数时,而其股价却仍在2元之上,本无任何价值的股票却可以卖到2元以上,当然很值得。

  (3)即便是熊市底部,但大小非认为它的公司股价已经被严重高估,不逃不划算。比方,当中国股市进入熊市底部的时候,恒生银行却仍挺立在100港元之上,我们也有贵州茅台熊市不倒,对于大小非而言,在熊市底部若能以100元减持贵州茅台,再换购一个5元左右的优质低价股,岂不更为划算。因为低价股翻一番,也不过10多元,而贵州茅台却很难翻一番!更何况,换购优质低价股,说不好还能弄个实际控制人身份来。您说呢?

  但是,唯有一种情形的大小非减持,笔者认为,可能是“让利于民”的。那就是公司业绩很好且股价超低,但大小非手中现金流极度短缺,急需套现,在这种情况下,它可能不得不持减,这样一种减持,也许主观上不是“让利于民”,但相对于高价出逃而言,这客观上是“让利于民”了。难道您真的不想让大小非将股价打低一些再买入这样的股票吗?

  最后提示:随着中国股市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大小非”必将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应尽早习惯上市公司大小股东的减持与增持,不必大惊小怪,一年后,这一切将会变成中国股市的现实常态。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