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形成股市底部的条件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0/17 9:07:17  文章录入:萃富投资  责任编辑:萃富

  当市场下跌到一定的幅度和延续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就会具备底部的可能性,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从历次大底的形成过程来看,底部的形成一般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管理层推出了较大力度的利多政策,甚至是连续多个利多政策,还有一种是以时间逐步换取底部的形成。

  假设没有利多政策,我们来看看市场走出底部为何要以时间来换取。

 

  市场的下跌一定会有多重利淡因素,这些利淡因素逐步削弱了市场的信心,从而形成了市场通常所说的资金出逃的现象。当市场经过较长时间和较大幅度的下跌之后买卖双方的格局起了重大变化,原先获利退出的资金并不会因为市场的持续下跌而返身进场,但是市场的筹码却并没有减少,甚至由于IPO和增发的缘故还在增加。我们都知道,市场形成转换的前提是资金与筹码的转换,在大量资金抽离而筹码不减反增的情况下市场要形成底部是困难的。

  就市场本身而言,底部形成的条件是什么?我们可能会说是“接盘增加”,实际上是“抛盘减少”。在连续下跌之后市场的买单基本属于散单,而散户买单的特点之一就是往下挂,尤其是在清淡的市场中,散户的挂单实际上只会促使股价的下移,股价也就成不了底部。

  实际上抛盘的减少只是底部形成的一个前提条件。如果买单不提高价位,那么在盘整一段时间之后市场仍有可能在抛盘重新增加之后继续下跌。反过来说,只要抛盘不再增加,那么市场就不会继续下跌,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散单会逐步提高买进价位,于是市场会持续在低位震荡。

  在时间延续的过程中,由于市场不再下跌,因此买进的筹码开始出现盈利,特别是其中的短线盘频频出击已经带来了获利效应,而获利效应才是带动市场走出底部的真正动力。

  随着获利效应的扩散,退出的资金开始逐步返回市场,而抛盘在连续失手之后也开始反省,结果就是资金不断增加而抛盘不断减少,最后导致市场成功走出底部,尽管花费了不少的时间。

  如果出现利多政策,那么市场底部的形成就与获利效应无关。它带来的是投资者对于未来获利信心的提升。当然,最终是否能够成功筑底还要看利多政策带来的效应,如果政策力度不够,那么首批进入的资金将无法产生获利效应,由此将会打击市场对于未来获利的信心,这就是以前我们多次看到的利多政策出台后市场“几日游”行情的根源。

  市场底部的形成除了“抛盘减少”以外,上市公司的估值优势同样不可或缺,今年以来市场在下跌途中的几次像样的回升行情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上市公司的估值没有明显的优势。在以前的大调整过程中也有过利多政策未能救市的情况,其主要因素还是在于上市公司缺乏估值优势。所以只有在上市公司的估值具有吸引力和抛盘日渐萎缩这两个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市场才能够慢慢走出底部,如果在此期间再配有一些政策上的响应,那么市场底部就能够以比较快的方式形成。

  以当前市场为例,上交所统计的去年静态平均PE为14.11倍,这是在本月10日出现的。中证公司统计的当天上交所的滚动(自去年3季度到今年2季度共四个季度)平均PE为12.55倍。毫无疑问,这一PE已经具备足够的估值优势,因此在节前三天的下跌中我们没有看到放量,表明没有更多的筹码翻空。节后汇金的增持表明的是一种国家的态度,在性质上属于利多,但力度不大,所以市场上涨力度也不会大。但由于估值和抛盘减少这两个条件已经满足,所以市场拉回到原先的平台再行筑底也是完全合理的。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