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叶弘:震荡反复——是政策渴望?还是政策焦虑?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26 8:23:57 文章录入:萃富投资 责任编辑:萃富 | |
|
|
大盘仰仗政策利好的强力推动,在周边金融动荡仍然“余震”不断的背景下,走出了一波超跌反弹行情。我认为行情没有结束。如果说政策吆喝、忙活了半天,累得脸红脖子粗,大盘也就憋出了三百点左右的反弹空间,似乎也说不过去。想当年,只要政策利好出台,股民朋友们心领神会,知道该干什么了。哪象现在这么费劲?以前只要政策“出拳”救市,那是拳拳见肉,大盘应声而起!现在呢?政策利好组合出击,而且是“组合拳”接着“组合拳”,力道强劲,但政策组合拳似乎打到了棉花上——使不上劲!世道不同了,说不上是市场成熟了,还是投资者成熟了。反正现在的投资者,不象当初那样听使唤了。 此一时,彼一时,山也不是那座山,梁也不是那道梁。现在的中国股市,就象一个渐渐长大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个性与主见。但做父母的,还是习惯于为已经长大的孩子操劳着,呵护着,但有时候会力不从心。人们渐渐发现,看似日益繁华的世界,其实也意味今后的人们,将面对更激烈、更残酷的现实竞争! 当下的世界股市,可说是同甘苦,共患难,千万别老想着“东风压倒西风”,“风景这边独好”那份美好。不过,中国股市的特点与国情,以及东方人的智慧与博弈理念,在股市上与西方相比,会有极大的差异。中国股市的这一轮下跌,暴跌,是在牛市过热,政策主动调控力量的推动下,顺势下跌,但中国股市生存的基础没有大的变化。这与西方股市,因受金融海啸的重创,根基动摇而暴跌,其市场效果是不一样的。正是这种东西方文化、理念、体制的差异性,我也认为中国股市,会率先于西方股市走出困局。 中国股市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活跃于股市评论中的专家学者也会日益增多。提个建议:牛市的时候,象谢百三、刘继鹏、吴晓求、杨帆这些 国产教授们,他们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中国股市,所以评论股市富有激情、乐观,观点大多积极、进取,让人振奋、提气。同样在牛市中,象许小年、谢国忠、朗咸平、左小蕾这些海归派学者们,则大多低调,明显找不到感觉,其判断与现实往往有出入。因此,在牛市的市场群体冲动中,他们会受到被牛市气氛冲昏头脑的人们嘲弄与“非礼”。但在熊市中,这些“大海归”们则变得异常活跃,他们好似海龟入海——重新找回了自信,他们运用西方成熟市场理论,或以西方成熟市场为标杆,纵横驰骋,洋洋洒洒,指点中国经济,纵论中国股市,却往往让人大受启发,说服力明显胜出国产教授一大“筹”。 “国产”也好,“海归”也罢,他们在对中国股市的评论风格各异,但观点鲜明。在我看来。就象西方的拳击与中国的武术,套路不同,各有所长。还是那句俗语: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杀法。话俗理不俗啊! 我特别想说的是:国产教授,海归学者,他们的学养、眼界、气质,都值得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敬佩与尊重!个人观点,不足为凭。 话回正题,目前大盘出现的反复,除了与国际因素,也应该看到两个现实的困惑: 一是投资者对政策利好的群体依赖。政策利好,推动股市反弹之后,投资者更进一步渴望政策继续出利好。一旦传闻,或是预期中和政策利好兑现,没有及时出台,大盘就会反复。在反复与震荡中,继续观望等待政策利好,这是目前投资者比较普遍的心态。 二是投资者对政策利好的焦虑。渴望出政策利好,是因为套的太久,希望借助利好政策,得到一个放松的机会。就象在寒冷坚守的太久,渴望冬天的阳光,能够让人们晒太阳取暖一样。一个政策利好出台,往往只是给市场一个短暂的反弹,行情或是当天的,或只是一个板块的。比如说:降息了,房地产板块闻风而动。政俯承诺拨出若干亿资金,改善农村医疗建设,昨天医药,医疗设备股票上涨。政策说投入四万亿,扩大内需保增长,水泥,铁路板块上涨,政策承诺给国有航空公司注资,使其摆脱困境,航空板块立马起飞,但也就是一两天行情,航空股又紧急迫降。谁都知道,航空股政策资源扶持,但要说航空股在短期内赚钱?只有鬼信!政策资源倾斜的股票,却难于在二级市场形成价值共识。其实,国企不断在股市融资圈钱,其本身就是国企的特权。这也是目前市场对“大小非”如此抗拒的主要原因。近期股市,可以说是有史以来受到政策利好,政策优惠最丰富的时期,但行情表现出的沉重与反复,却也加大了投资者对政策的焦虑与担忧。 对政策利好的进一步渴望,其实是“政策市”环境中投资者本能的反应。 对政策利好的焦虑,其更深层的心理因素,则是希望政策满足投资者进一步的政策利好诉求,比如说:对“大小非”在弱市背景下的减持规范或限售,设立平准基金等…… 不过,不管是市场的政策依赖,还是政策焦虑,都是投资者对政策利好的进一步渴望与期待。从政策动向看,政策利好推动股市,帮助投资者恢复信心的努力,仍然在继续。我还是相信,中国股市,后市会向好的方向转变为主。 |
|
![]() ![]() |